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会说话就是情商高完整文集

第三章 谈资的模糊界限

发表时间: 2024-04-14


这世间之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正如这口中之言也难免似是而非。

交谈与演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交谈是一种来自双方的互动,你、我皆有表达意见和态度的权力。而许多人却总是错将交谈当成演讲,且从未问过对方,是否真想听这场以他为主角的演讲。

1.我们不是圆滑,而是可以接受不同意见

“你这人真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当有人受到这样的评价时,通常是不会感到高兴的。因为,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用来形容那些油嘴滑舌、虚伪世故的人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碰见人说“人话”,碰见鬼说“鬼话”,有什么不对呢?

人与鬼是不同的生物类型,当你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沟通时,难道不该调整自己的方式,用对方更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吗?试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一个只会说英语的外国人,却坚持用普通话跟他沟通,他能听懂吗?

面对不同的对象,本就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变通——当你面对的是个小孩子时,你可以摸摸他的头,笑着对他说:“小家伙真可爱!”可你面对一个老人的时候,总不能也这么干吧!

我们一直都在说圆滑处世这件事。

从字面意思来看,所谓“圆滑”,就是形容人在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周到的意思。单从意思上来看,这个词显然不是什么贬义词,相反,还带有些许夸赞的色彩。

但现在一提到圆滑,味儿就已经变了——在不少人心里,所谓圆滑,与虚伪、世故等贬义词都是被归为一类的。尤其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心中一片赤诚,你若是去教导他“圆滑”,恐怕只会收到“鄙夷蔑视”的回应。

既如此,我们今天就不谈“圆滑”二字,毕竟这个词的感情色彩已经越来越变味了。我们换个方式来说——在交谈中,你可以接受与你有不同意见的人吗?在现实生活中,大概有很多人都不喜欢和老师、长辈交谈,有人将此归结为“代沟”或者“叛逆”等原因。

实际上,与老师、长辈的交谈,很多时候根本算不得交谈,反倒像一场演讲,而演讲的主角,显然不是老师就是长辈;但作为学生或晚辈的你,往往是没有发言权的——这种变了味的交谈,无疑会成为一种煎熬。

而与同龄人交谈,或者说,同辈人在一块儿聊天就不同了:若交谈变了味,大可甩袖离开,反正大家身份对等,也不存在忤逆的压力。

当然了,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相信也总会遇着几个谈得来的长辈,或喜欢与之相处、交谈的老师。通常来说,能够博得晚辈或学生喜欢的师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架子。

没架子不是说这个人脾气好,或者没有威严,而是指这个人能够以平等的身份来和你交谈,不会“端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在这个人面前是有发言权的: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你表达的意见,对方也会认真对待、思考。

你可以认真回想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交谈这事,就像下棋,你走一步,下一步就该我走——要是光你走,我只能看着,那下棋还有什么意思呢?你把自己当成了演讲的主角,也得问问对方愿不愿意听这场演讲啊!

有一阵子,我上中学的侄子,因为早恋问题家长被请去谈话了。于是,接下来全家人开始轮流和他沟通,主题不外乎就是“早恋会影响学习早恋会带来什么危害”这一类话。

到我“受命”和他谈话的时候,我发现,他对于这场谈话,心理上是非常抵触的——不管我说什么,他都是既不反驳,也不同意。

而当我询问他的想法,让他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他也只闷闷地说了一句:“我没什么意见,你们都得出结论了,还问我的意见做什么?”

暂且不说早恋这件事是对是错,事实上,这也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但我侄子所说的那句话,却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确实,当一件事情你自己已经有了定论之后,还有询问他人意见的必要吗?就好像一场棋局,明明已经有了结果,再去循着棋路走一遍,又有什么乐趣?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交谈之所以不欢而散,也往往正是因为这一点。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和你聊到离婚问题,对方摆出“不管你说什么,不管你怎么想,总之我心里认定离婚就是错的”的态度,你还会有和他继续交谈下去的兴趣吗?

面对这种情况,不管你的意见和他是否相同,恐怕都没兴趣再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下去了吧——毕竟,一件结局已定的事情,还有什么可争论、可探讨的呢?

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没有什么错,但诚实不等于顽固、古板——你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好好倾听一下别人的意见,考虑一下别人的观点。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往往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人们喜欢交谈,不正是因为可以通过和别人交谈,从对方的观点和意见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吗?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圆球染上了不同颜色的颜料,一半染成了红色,另一半则染成了黄色。然后,他让两个参与实验的对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那个圆球。最后,再同时询问他们,这个球是什么颜色的。

结果,这两个实验对象中,一人坚持说,球是红色的;另一人则坚持说,球是黄色的。而且,他们都指责对方是色盲,看错了球的颜色,甚至开始争执不休。

最后,心理学家让这两个实验对象分别换到对方的位置,重新看了一次那个圆球。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心理学家在圆球上设了一个小小的“陷阱”。

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都像那个圆球一样,虽然是同一个球,但由于你所站角度的不同,导致你所看到的颜色也会不同。

就像同样的一件事情,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思维、经历、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别,得出的看法和结论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只知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并且始终坚持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而从根本上否定了他人的意见,那么,这无异于故步自封。

设想一下,假如那两位实验对象在探讨球的颜色时,能够认真地倾听对方的意见,而不是只固执己见而否定对方,那么,他们的交流显然不会以争执而告终。

更重要的是,在通过这场交流之后,他们甚至可能直接发现小球颜色的“真相”。

虚与委蛇、左右逢源的“墙头草”,固然是令人不齿的,但顽固不化、不懂变通的“直肠子”,同样难以令人喜欢。人们最欢迎的谈话对象,往往是那些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知世故者,深谙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用更好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不世故者,懂得坚持本心,懂得坦诚以待,而非敷衍。

2.用开放的心态去交谈

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个对话。

对话一:

客户:“我希望今天你们就能把那批配件给我。”

客服:“真的很抱歉,那批配件现在缺货,最快也得星期二才能到货。”

客户:“不行,我很急,今天必须拿到。”

客服:“可是仓库里真的没货了,很抱歉。”

客户:“你们怎么做事的,我今天就要现货!听不懂吗?”

客服:“真的对不起,但是,只能等到星期二的时候才能配好货。”

对话二:

客户:“我希望今天你们就能把那批配件给我。”

客服:“很抱歉,那批配件现在缺货,最快也得星期二才能到货,您觉得星期二来得及吗?”

客户:“不,星期二太迟了,我们的设备急需这批配件,多停工一天,我们就会损失不少。”

客服:“真的很对不起,但仓库真的没货了。不过,我可以帮您打电话询问一下其他的维修处有没有库存,请您稍等。”

客户:“行,没问题。”

客服:“真不好意思,我刚才帮您问了,其他地方也没有这批货。这样吧,我帮您申请一下,安排一位工程师去帮您检查一下设备,看看能不能想其他法子解决这个问题,您看行吗?”

客户:“这样也好,麻烦你了。”

这是同一种情况下,客服与客户的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果你是客户,你会更喜欢哪一位客服呢?答案显而易见吧。

事实上,第一位客服的回答也没有什么问题,他很清楚地向客户说明了:客户需要的配件缺货,而且最快也得星期二才能到货,这是他不能左右的事情。

的确,对于这个既定事实,客服并不能改变什么,但他采取的交流方式,显然并不能扑灭客户心中的熊熊“怒火”。

而第二位客服呢?事实上,他也没有改变配件只能星期二到货这一既定事实,但他的优胜之处就在于:他让客户感觉到,他的确是在想尽办法地帮客户解决问题。

当然,问题最终并不一定真的能够得到解决,但他表现出了十二万分的诚意,这显然让客户对他的服务态度十分满意。

这就是交谈的艺术。

很多不善于交谈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不够开放。就好比这两位客服人员,他们其实都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不管客户多么着急,他需要的配件星期二才能到货。

因为清楚这个情况,所以,第一位客服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认定了,客户的问题只有这个唯一的答案,即便这个答案会令客户火冒三丈。于是,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他都“咬死”了这个回答,杜绝了其他一切的可能性。

但第二位客服不同,他虽然清楚这是唯一的答案,却不会只把与客户的沟通局限在这一点上。事实上,在他表示愿意帮客户询问其他维修处或者安排工程师之前,他早就知道这两个方案也无济于事,可他依然这么做了。

从结果来看,这两个方案显然是在做无用功。但从客户的角度来说,这些无用功却能给他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

交谈其实就是如此,一场令人感到满意的交谈,未必一定要得到某个结果,或者获得某种实际的好处。事实上,交谈过程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正是从交谈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最令人无法抗拒的东西是什么?金钱?权力?美人?

不,是期待。当你对某个事物产生期待之后,哪怕知道前面是万丈深渊,你也可能会忍不住想要去闯一闯。

网络上特别流行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人为什么会去“作死”呢?是蠢?是笨?不,是因为产生了期待。因为期待,所以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哪怕知道可能存在危险,也总是抵不过心中的那点好奇。

交谈其实也一样。最成功的交谈,就是让你的谈话对象在交谈结束之后,依然期待与你的下一次交谈。

晚唐诗人李商隐写过这么一句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大概意思就是在感叹,什么时候才能再和你一起坐在西窗下,剪着烛火灯芯来秉烛夜谈啊。

这诗意透出来的,就是一种浓浓的期待,期待和“你”相见,然后再来一场畅快淋漓的谈话。

在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有过可以秉烛夜谈的朋友,似乎只要和那个人在一起,就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完全不用担心有冷场的时候。而推动这种谈话持续下去的动力,显然正是期待。

说出一句话,便会自然而然地期待对方会回应什么,是否和你不谋而合,是否会有全然不同的答案,是否会有无限的启发……正是这样的一种期待,才会让人不断地想要与人交谈、想要与人交流。

反之,假如你没有这种期待,谈话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小薇,曾跟我谈起过她的一个追求者的故事。她说,那位先生对她非常好,非常细心,成天嘘寒问暖,每次出差也都会记挂着给她带礼物。每次她有麻烦,他也都二话不说就挺身而出。

这位先生的细心、体贴,一度令小薇感动不已,周围的朋友也都曾纷纷劝过她,不妨尝试着给那位先生一次机会,但她却始终都没有考虑过接受这位先生。

我对此也感到非常好奇:虽然说感情这回事有时候确实是没有道理的,但试着相处,或许也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小薇很快就给我解疑释惑了——她掏出手机,让我看了一段她和这位先生的微信聊天记录:

先生:睡了吗?

她:没。

先生:今天做了什么啊?

她:上班。

先生:哦。顺利吗?

她:挺好的。

先生:累了吧?

她:是。

先生:那早点睡吧。

她:好。

小薇用了四个字形容和这位先生的每一次谈话:索然无味。

不管谈论什么话题,她几乎都能预测到这位先生会说什么,哪怕是面对面地聊天,她也提不起丝毫兴趣来——因为在与这位先生的谈话中,她找不到任何值得期待的点。

那么,如何才能让一场谈话使人有所期待呢?归根结底,就是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

想象一下,当你和一个人约会时,如果对方总是按部就班,每次都严格执行同一个流程,生怕有半步差错,那么,你是很难产生期待的——因为,你甚至不用去赴约就可以知道,整个约会过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而假如,每一次的约会都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那么,很显然,不管你和这个人约会了多少次,你始终会充满期待,不会感到腻味或无趣。

而谈话就像约会,如果你总是按部就班,把谈话内容限定在某个框架中,那么就很难让人产生期待。但需要注意的是,开放的心态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的态度。

交谈就是一个给对方留下印象的过程,而你对某些话题的态度,正是塑造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的关键——用来做话题的谈资,可以天南海北,界限模糊,但你需要表达的态度和原则却必须清晰明确。

在一次公司聚会上,一位同事说起他养的一条狗:这条狗因为事故受了伤,即便治好了也是终身残疾,以后照顾它存在许多麻烦。这位同事很犹豫,不知道应该选择救治这条狗,还是让它毫无痛苦地离世。

当时,一个刚进公司没多久的新人,就这个问题侃侃而谈地讲了许多:如果要救治这条狗,会面对多少麻烦、多少问题。

事实上,这个新人也是一名爱狗人士,他之所以说这些话,原本只是想善意地提醒一下这位同事,让他知道,选择这条路将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但他的上司并不知情。这位上司是一名坚定的“动物保护者”,在听完这个新人的发言之后,心中对他反感至极,当即就觉得,这个员工是个毫无怜悯之心的家伙。

结果,后来上司对这个员工一直都看不顺眼,对他的工作很挑剔。而这个员工直到被公司辞退前也没能明白,自己到底哪里惹得上司不快了。

所以说,讲话一定要慎重,在以开放的心态去和别人交谈的同时,也要懂得适时地表达自己真实的立场和态度。

总的来说,就是谈资可以界限模糊,意见可以多种多样,但立场和态度却是需要仔细斟酌的,只有仔细进行“加工”后方能“出品”。

3.谈资可以多样,情感必须一致

一场成功的谈话,谈资可以多种多样,话题可以天南海北,但必须牢牢把握住一个原则,那就是在情感上,你必须与谈话对象保持一致。

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性的动物,不论是在认知、行为上,还是社会组织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受到情感的驱动和影响。可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充斥着情感的因素。

我们与别人交谈,主要就是为了获得对方的认同,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加彼此间的好感度。而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首先就得打动对方。而情感,恰恰正是最容易引起共鸣,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凑在一块儿,说别人的坏话。”当然,这无疑是一种调侃。但客观来说,这句话也确实具有一定的道理。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妮弗·K. 巴森和她的同事曾做过一系列的研究,调查人与人之间,究竟是分享正面的信息,还是分享负面的信息更能促进感情。

他们召集到了一些志愿者,让他们听一段录音,录音内容是两个大学生的一段日常对话。然后,要求这些志愿者通过这段对话录音,从对话者身上找出一个自己欣赏的特征,以及一个自己讨厌的特征,并对这两种特征进行一次强烈的评估和简单描述。

在做完这些事情之后,研究者将志愿者随机分成了两组,并告知他们,接下来的研究将会包含真实的人际互动:每位志愿者都会从研究者手中获得一份关于和他们互动对象的简单资料,比如来自何处,喜欢什么样的食物,在哪里上学,等等。

此外,研究者将会“不小心”地让其中一组志愿者知道,他们的互动对象在做第一部分的实验时,跟他们一样,都欣赏对话者表现出的同一特征。然后,又“不小心”地让另一组志愿者知道,他们的互动对象在做第一部分的实验时,和他们一样,都讨厌对话者表现出的同一特征。

在完成这些事情之后,研究人员对所有志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与得知自己和互动对象都欣赏对话者某个特征的那一组成员相比,得知自己与互动对象都讨厌对话者某个特征的另一组成员,明显对与互动对象之间可建立的亲密程度的预期值要更高。

简单来说,就是分享共同讨厌的事物,比分享共同喜欢的事物更能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奇怪。

我们说过,情感是最容易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与正面情感相比,负面情感的起伏和冲击显然要更大一些。因此,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人和我们一样“同仇敌忾”,就会很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

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所以说,与人交谈的时候,你谈什么内容都行,但情感上绝对要站好队伍——是否能在情感上与对方产生共鸣,直接决定了你将成为对方的“伙伴”,还是“敌人”。

想要利用情感攻势打动别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找到双方的情感共同点。如果说,在交谈之前,你对你的谈话对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他的好恶,那么,找到情感共同点显然不会是什么难事。

如果在交谈之前,你对谈话对象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那也不要紧,只要细心留意,通过察言观色,你也总能在聊天中找到蛛丝马迹。

老赵就是一个非常擅长与别人建立情感共同点的谈话高手。

一次,老赵到某地出差,在高铁上遇见一个陌生人。老赵这人性格比较开朗,挺喜欢和人打交道,他就想着和这位陌生人聊聊天,好打发一下时间。

老赵主动打招呼:“兄弟是出差还是旅游啊?”

那人正在看手机,似乎不太想聊天,但出于礼貌还是回答道:“出差来的。”

老赵接着问道:“听你口音是北方人吧?是哪个地方的?”

那人一边看着电视剧,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河北保定。”

虽然那人态度冷淡,但老赵依旧不死心,一边观察着那人的表情,一边接着说道:“保定啊,那是个好地方!我记得读小学那会儿看过一本连环画,好像叫《平原枪声》,现在还有印象。我两年前去过保定,还专门去白洋淀那儿转了转,我特别喜欢白洋淀雁翔游击队的那些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

老赵一边天南海北地说着,一边观察着那人的表情——结果发现,当自己提到雁翔游击队的时候,那人听得明显认真了许多,脸上还露出很淡的笑容。

于是,老赵开始把话题集中在雁翔游击队的故事上。果不其然,那人一改之前冷淡、敷衍的态度,打开话匣子,和老赵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

而那人之所以对雁翔游击队感兴趣,和老赵产生了情感共鸣,则是因为他的爷爷曾经就是雁翔游击队的一员战士。当然,这些都是两人聊开之后,老赵才知道的。

对于老赵来说,这是一个偶然遇到且完全陌生的谈话对象,老赵对他没有任何了解,也不可能提前获得关于他的任何资料。

这种情况就好比面对一个堡垒,而你却两眼一抹黑,连门都不知道在哪里。但不知道门在哪里不要紧,你可以想办法去找啊——这堡垒总是有门的,即便找不着门,能摸到窗户也是一种突破。

怎么找呢?很简单——试探。先搭话,从最基本的信息开始,再找准一个点,层层递进。

比如,老赵就是以对方的家乡作为探查“门”的起点的。每个人对家乡都有一定的特殊情感,而且谈家乡也不是什么敏感话题。因此,选择这个话题作为切入点是非常聪明的,既不会让对方产生防备之心,也更容易激发对方的情感反应。

找准切入点之后,就要开始联想了。凭着自己对保定的了解,老赵提到了白洋淀,又提到了雁翔游击队,最终找到了进入对方情感堡垒的大门,步步为营地“攻陷”了这位陌生的谈话对象。

那么,在彼此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判断,对方是否能与我们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呢?

实际上,一些微反应的细节会告诉我们答案。

通常来说,当我们的谈话对象在情感上认同我们的时候,通常会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倾听;二是互动。

所谓倾听,指的不仅仅是他有没有在听,关键在于他“听”的态度。一个人听你说话,很可能只是出于礼貌,并不代表他对你所说的内容感兴趣,但听的态度是不会骗人的。

当你发现,你在讲述某些事情的时候,你的谈话对象聚精会神地看着你,并会随着你讲述的内容而做出不同的反应——你讲得紧张时,他的嘴角可能会紧紧抿着,和你一同紧张;你讲到高兴的地方,他的嘴角可能也会上扬,和你一块儿高兴——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打开了他的心门,让他完全融入你的谈话与沟通之中了。

倾听之后,自然会迎来互动。

当一个人对你产生情感的认同时,他必然也会有迫切的表达欲望,想要和你进行互动——他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会对你讲述的某些观点表示赞同,或许也会提出与你不一样的看法。

这个环节的展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他与你积极互动的时候,才说明他真正地参与进了这场谈话,与你产生了情感共鸣。

这些微反应其实是非常明显的,很容易辨别。

4.催眠式——谈话的最高境界

交流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无声无息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思想植入对方的脑袋里。

其实,这就是一种类似于催眠的效果。可以这样说,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擅长聊天的说服者,都相当于一名技术高超的催眠师。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听完一场演讲后,整个人就像吃了兴奋剂一般,热血沸腾;明明不想要的商品,在听完销售人员的推荐之后,莫名就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原本不喜欢的裙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似乎越看越顺眼……这些,其实都是类似于催眠的情况。

催眠,其实就是一种高度接受暗示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催眠师能够通过语言暗示,直接和被催眠者的潜意识进行“对话”,从而将某些观念植入被催眠者的脑海中,影响被催眠者的某些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催眠都被创作者经过夸张和加工之后,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催眠是一项很玄乎的技术。但实际上,催眠状态也不过只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精神状态罢了。

当我们与自己的感觉进行沟通,或者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时,其实就已经处于一定程度的催眠状态了。而催眠术,其实就是运用一些人为的诱导方式来加深催眠状态,以达到一种意识的替代。

不过,虽然催眠术不像众多影视作品所描述的那样神奇,但只要掌握到位,能够将其运用到谈话之中,会让我们的交流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那么,“催眠谈话”究竟有什么样的技巧,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让对方潜移默化地接受我们的观点呢?

周成是个建筑承包商,在某市开发区承建了一幢写字楼。起初,在周成井井有条的安排之下,这项工程进行得非常顺利,如期交工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可没想到的是,就在距离竣工还有两三个月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承包写字楼幕墙装饰的供货商表示,因为工厂原材料供给出现问题,商品不能如期交货。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工程已经进入了尾声,如果幕墙材料不能如期供货,那就意味着整个工程都得停工,无法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交工,这样,公司将会面临巨额罚款。

周成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打探之后发现,虽然那家供应幕墙装饰材料的商户表示,不能按时交付他们所定的商品,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手头上没有足够的存货——只不过,那些存货是该供货商为他的另一位大客户所准备的,而那位大客户的订单额,足足是周成公司订单额的三倍之多。

客观来说,周成想要从那位大客户手中“抢”到这批货,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利益对比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但即便如此,周成依然决定,还是要亲自和那位供货商谈一谈,说服他改变主意。

在见供货商之前,周成多方打听了关于这位供货商的事情,得知他是个特别热衷于慈善的人,不仅常常给贫困地区捐款,而且还在当地为失学儿童成立了一个救助基金。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周成心里有了主意。

一走进供货商的办公室,周成的第一句话就是:“魏总,终于有幸再次见到您了!上一次,我还是在红星小学剪彩的时候在台下看到您的,只是那时候人太多,没能找到机会和您聊上几句。”

红星小学是这位供货商魏红星之前捐款建设的一所山区学校,正式建成的那天,魏红星的确被邀请去剪彩了。

“是吗?我当时没怎么注意,事儿太多了,剪完彩之后还赶着回公司开会。”魏红星一边说着,一边抬起头打量着周成。

周成笑着说道:“那是我的老家,当时听说有好心人捐款建了学校,就想着怎么也得去看看,是哪位好心人提前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没想到竟然会是魏总您,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听到周成这么说,魏红星嘴角浮现起一抹笑容,对周成也生出了几分亲近之心——毕竟大家都是山村里出来打拼的穷孩子,那种心理上产生的亲近感不言而喻。

就这样,魏红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从自己的家乡,讲到自己离开家到城里打拼的艰辛创业史。

魏红星所说的这些,周成也深有体会,不时回应几句,也都说到了魏红星的心坎上。两人越聊越高兴,周成自然而然地把话题从创业史上渐渐引到了魏红星的工厂。

这一谈起自己的工厂,魏红星就更骄傲了,从历年的获奖情况滔滔不绝地讲到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到最后,相谈甚欢之下,魏红星甚至还热情地邀请周成去参观他的工厂。

于是,两人还真的一块儿去了工厂,参观了幕墙材料制作的每一个流程。周成一边认真地听着魏红星的介绍,一边不住地称赞,从设备夸到工人,又对魏先生的慈善之心表示了十二万分的佩服。

在整个参观工厂的过程中,周成一句话都没有提关于自己此次前来的目的。

参观结束之后,魏红星热情地邀请周成一块儿吃饭,两人在饭桌上越聊越投契。等吃完饭之后,不等周成表态,魏红星就笑着对周成说:“得了,现在工厂也参观了,饭也吃了,我们言归正传吧。我知道你这次是为了那批幕墙材料来的,我也听说了你们的工程在赶时间。

“坦白跟你说,现在仓库里的确还有一批货,但那批货是一个大客户的,我跟他合作了好长时间。不过我真是没想到,这回跟你见面会这么投缘,不说别的,就冲着咱俩都是苦孩子、都不容易这一点,我这次就愿意帮你这个忙!你放心,我今天话就撂在这儿了:那批货,我优先给你,这就安排给你发走。”

就这样,周成轻轻松松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头至尾,周成并没有做什么,甚至连要求都没有向供货商魏红星提一句。而神奇之处就在于,魏红星还真就自动“送上门”,帮了周成这个忙。

周成真的什么都没做吗?其实,从走进魏红星办公室的那一刻开始,周成就已经在做了。

周成很清楚,与另外的那位大客户相比,不管是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他都没有任何优势——动之以情吧,对方和供货商打交道的次数显然比他要多,动情还真是动不过;晓之以理吧,对方的订单比他的订单要值钱得多;从利益角度出发,他更是不占一点优势。

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用传统的“说服”方法来劝说供货商,而是用催眠式的语言,一步一步攻破了魏红星的心理防线,取得了对方的信任,让对方从情感上先偏向于他。

当顺利进入对方内心之后,他再逐步进行引导和暗示,将魏红星推到了一个“高大上”的位置,激发出了魏红星的“救世主”心理。这样一来,他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

虽然说,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但催眠式交谈的一些步骤和要点,大体上是可以归纳总结出来的。

首先,要实现催眠效果,我们需要进行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打破对方的心理防线,赢得对方的信任。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你要能让对方感到安心和放心,并与之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共通。

周成这一点就做得很好,他以一个令人感到愉悦和自豪的既定事实(捐建希望小学)为“敲门砖”,与魏红星展开了交流,然后又不着痕迹地提及自己出身与魏红星的相似之处,与之建立起情感上的共通,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互动。

其次,在成功取得对方的信任之后,我们要进行第二个步骤,就是要找出对方心中渴望的东西。

这是极需技巧性的工作,你不能直接去询问对方,他想要什么,渴望什么:直接询问通常会激起被询问者的防备和警惕,甚至可能会让第一步取得的成效功亏一篑。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技巧性地进行引导和观察。

在周成和魏红星的交谈中,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赞美——从工厂,到商品,到管理,再到慈善,全是赞美。

这些赞美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周成对魏红星的赞美,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魏红星作为商人的成功;二是魏红星作为个人的成功。

最后,一切铺垫完毕之后,我们就要进行第三个步骤了,那就是下达指令,告诉对方怎么去做,才能得到自己心中渴望的东西。

这个时候,周成此前所发表的种种赞美之词就发挥出强大的效用了。

众所周知,商人最重要的品质是诚信;而个人最令人称道的品质,则是仗义。周成对魏红星的种种赞美,其实就是一步步地在给魏红星戴高帽子,在不知不觉中把他推上一个高台。

要知道,对于赞美你已经高高兴兴地接下了,高帽子你也甘之如饴地戴上了,那么,相应的是不是要尽一尽责任呢?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用周成再开口说什么了,魏红星自然而然会“仗义”地站出来,“诚信”地履行合同,解救周成于水火之中。

5.像准备弹药一样去准备谈资

聊天最怕的不是说错话,而是无话可说。

很多不擅长聊天,或对社交感到恐惧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面对不熟悉的人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可否认,这种面面相觑的情况确实很尴尬,但这种情况也并非不可改变。

聊天其实就跟做菜一样,你技术好,可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肴;而你技术不好,哪怕把食材一股脑儿倒进锅里煮一煮,就算难吃了些,倒也不至于没菜上桌。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会窘迫得连上桌的菜都没有呢?显然,那就是缺乏食材了。

可见,所谓无话可说,与你是否擅长聊天是没有直接关联的。真正导致你无话可说的“元凶”,不是缺乏沟通技巧,而是缺少可以支撑聊天的谈资。

所谓谈资,简而言之,就是谈话的资料——你想吃饭,首先得有饭,你才吃得到口;你想喝水,那就得先有水,你才喝得到口。同样,你要聊天,那你首先得有能聊的内容,这样才能聊得下去。

一个人所拥有的谈资是否充足,主要取决于这个人的勤奋程度,与是否擅长聊天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就像写作文,技巧好的人可能只需要准备寥寥无几的资料,就能琢磨出精彩绝伦的文章;而缺乏技巧的人就得多准备一些材料,哪怕写不出上得台面的篇章,至少把材料囫囵堆一堆,也能把字数凑够。

所以说,如果你不擅交际、不会聊天,是因为你常常感到无话可聊,那就不要再抱怨自己不具备与人交流的天赋了。

在琢磨技巧问题之前,先去准备一些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琢磨再多的技巧,你也说不出一言半语来。

李茉雅是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长相普通,性格木讷,在学生时代就属于那种存在感极低,很难让人记住的女孩子。

谁也没想到的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李茉雅居然进入某知名企业,成了一名销售员。而最让人感到惊诧的是,她的业绩在公司里居然还一直名列前茅,堪称“金牌销售”。

有几个得知她近况的高中同学,甚至还在背后议论、猜测:她是不是整容把自己整成大美女了,所以才能在销售行业混得风生水起?

后来,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我终于见到了李茉雅——她并没有如同那些恶意的揣测一样,通过整容变成大美女。事实上,她的外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依然和从前一样平凡、不起眼,站在人群中,也没有显示出特别的美感。

但你只要和她开始聊天,你就很难不喜欢上这个姑娘——她博学多才,幽默风趣,不管你说什么,她都能和你聊一聊,不时还会说出几句令人忍俊不禁的俏皮话。

虽然她的外貌依然和从前一样,但如今在她的身上,却丝毫找不着半点从前那老实木讷、谨小慎微的影子了——一个人究竟能有多大的变化,我算是在李茉雅身上看了个透彻。

在聊天过程中,有人玩笑似的问了李茉雅一句,说她是不是像武侠小说里那样,捡到了类似“绝世神功”的销售秘籍,于是一夕之间就修炼成了这巧舌如簧的本事。

在众人的笑闹和期待中,李茉雅微笑着从包里拿出一本黑色笔记本,神秘兮兮地对大家说道:“秘籍啊,还真有,就是这个,我家里还有十几本呢。”

那本黑色笔记本里到底有什么呢?

事实上,称之为“秘籍”也确实不为过,因为那本子里所写着的内容,确实是李茉雅完成惊人蜕变的秘诀——只不过,这些秘诀,别人哪怕看了也偷不走。

黑色笔记本里,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写的全是笔记:每天新闻报道的热点内容提要;报纸、杂志上的某些知识点摘录;最新发布的电子产品评测;某社会新闻涉及的法律知识点;最近流行的网络用语……

李茉雅说,自己一直是个笨嘴拙舌的人,尤其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常常因为无话可聊而窘迫得手足无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开始有意识地做笔记,把新闻报道、八卦消息全都当课本来看,而且一边看,一边记,并且把能背的都背下来。

一开始的时候,她和别人聊天就跟背书似的,想到什么就一股脑儿地背出来,惹了不少笑话。后来,渐渐地,看得多了,说得多了,这些谈资好像自然而然地到了脑子里,不用再像从前那样苦思冥想,一张嘴一大堆话就跑出来了……

可见,任何一场华丽的蜕变,背后都有着别人看不到的努力和付出。

想要成为谈话高手,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准备好充足的谈资,保证自己无时无刻都能有话可聊。

获取谈资的渠道非常多,你可以像李茉雅一样通过新闻、报刊、网络等渠道获取,也可以通过电视、书籍,甚至平时与别人的聊天中获取。但无论通过什么途径,你都必须保证让自己拥有足够的记忆力。

如果说交谈是一场战争,那么,谈资就是我们进攻时必不可少的弹药。弹药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战斗火力的强弱。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也都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将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塞到脑子里。因此,在准备谈资的时候,为了提高利用率,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筛选。比如说,那些过于偏门的信息,或者你所接触的人群几乎不会谈论或涉及的专业知识,那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尽量将你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一些“热点”和“爆点”上,毕竟,虽然弹药越多越好,但也得符合枪支的型号——如果,你准备的弹药和你使用的枪支不配套,那准备得再多也没法给你带来任何好处。

小说《会说话就是情商高》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