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还好,他们只要好好务农,保证自己不至于沦为奴隶就行。
但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比如那些生了10个儿子,而且都没有夭折,而且成年后都是肌肉棒子,而且看准了时代潮流用积累的余粮购买、开垦新地的原自耕农就一跃变为了中国之前从未有的阶级—地主。
他们是不答应的。
因为他们急切地渴望雇用更多的佃农来给他们开垦土地,扩大财富。
这时身为旧贵族、通过庞大政治势力把持大量劳动力的奴隶主们,就成了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关系的地主们的绊脚石,成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所以,商鞅是新封建地主取代旧奴隶贵族斗争过程中的牺牲品。
但是铁头男商鞅就是要上。
除了愚民愚官,他提出的第二个策略就是“农战”。
即伪思维导图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
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则无及也—《商君书·农战》商鞅在《农战》中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了分析,即:当时社会是诸侯争霸的社会,这种争霸比春秋时期更激烈、更残酷。
春秋时的战争还是为了争“谁是老大?”。
战国时的战争则以亡国为代价。
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战国时周朝境内诸侯国数量已经较春秋时大大减少。
不争霸,就亡国。
迟早有别人发现这一规律,秦国应该先下手为强。
商鞅紧接着指出,争霸的核心竞争力是农业生产。
这符合农业是封建社会第一产业、是主要生产力的规律。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商鞅有几条具体原则。
第一就是前面提到的愚民愚官,本质也是为了驱赶所有的老百姓种地,并且安心种地,同时通过愚官来加强中央集权,尽量把一分一毫的生产力都编入国家统一调控,去打灭国战。
第二是重农轻商。
没错,重农轻商这个被现在诟病的文化基因是法家提出并发扬光大的,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文化实为外儒内法。
本物贱,事者重,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其兵弱,国必削而亡—《商君书·去强》重农抑商的目的在商鞅看来是为了保护农民不因为商人倒买倒卖导致粮食价格低廉而弃耕,这在农业社会中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是编户齐民。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