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血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注释: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哪里知道。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刻“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外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面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未见的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千变万化,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娇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独?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诗人简介:
李桥(644年-713年),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跳苏味道并称“文意四友”。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
只见它银辉四射,撤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注释: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蟾盘:指月亮。(蟾轮、水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赏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自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诗人简介:
曹松(828年-903年),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