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月光小说网 > 美文同人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

张振鹏 著

美文同人连载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

主角:   更新:2023-08-07 23:4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的美文同人小说《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由网络作家“张振鹏”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精彩片段

家庭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培养好孩子也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期望。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父母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因为全天下的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无不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巨大的精力,任劳任怨。
然而,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现实的问题很多:孩子不听话,叛逆,心理压力过大,思想品质不好,自立性不强,责任心差,等等,这些问题无不让今天的父母愁眉不展,甚至是束手无策。
到底用怎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呢?有一种方法很有效,那就是向成功的过来人学习,她们的成功,为今天的父母做了很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能从榜样的身上学到自己想要的家庭教育的智慧。
其实,从古至今,母亲的榜样就一直在延续,在传递……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后人称他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
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建造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孟母深知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良好的环境居住,是为了让孩子学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不可否认,榜样给人以启迪和灵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更给人以学习和借鉴;榜样就是看得见的哲理和智慧,就是最好的说服,就是“三人行”中的“我师”。
本书介绍了近现代中国20位成功母亲的教子经验,这些“榜样母亲”的教子经验包涵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上、在今天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她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不断地被运用。所以说,今天的母亲向她们学习,就等于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这也是提升自己家庭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本书为中国篇,共20章,即20位“榜样母亲”。她们中有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当然也不乏普通的母亲,但她们无不总结了一套适合培养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本书试图唤起母亲在培养孩子方面的责任和意识,为中国的母亲提供国内外成功母亲教子参考和“母教”理念。同时,本书以诠释“榜样母亲”的教育理念为蓝本,继而把这些理念引申为值得父母共同参考的教育智慧。
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本书可读性较强,指导意义深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力求对中国的父母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子指导作用,是当代父母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希望本书的撰写真正让中国父母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本书内容翔实,语言朴实,亲和力强,注重结合当前国内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全书给父母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教子经验。相信每一位父母一定能够从榜样的智慧中得到启发,真正把孩子培养成龙成凤。


齐白石是一位真正称得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上造诣的深湛和风格的独特已经不必多言。最让人尊敬的是,他崇高的品格和铮铮铁骨,也同样是举世闻名。而所有这些,究其根本,全都得益于他既普普通通而又非同凡响的母亲对他的教育。

齐白石(1863-1957),湖南省湘潭人,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作品传世,是近代中国艺坛奇葩,尤其他的花鸟草虫画,以及虾蟹画,不仅独步当代,亦可谓前无古人,是唯齐白石始有的绝妙艺术。

勤劳吃苦的精神
世界上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要想成功,必须养成不怕吃苦的品质。只要孩子学会怎样从苦难中掘出生活的宝藏,才能有永远源源不断的人生财富。
1864年,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白石铺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全家仅有几间破屋和一亩水田,每年只打五六石谷,不能养活全家,父亲和祖父还要卖零工。齐白石的母亲是一位精明强干、勤俭持家的劳动妇女。
幼年时的齐白石,常看见母亲不停地忙碌着。她一个人纺纱织布,为全家的衣着操持着。母亲在家里养着十几只鸡鸭,一家人却不舍得吃蛋。母亲靠养鸡养鸭卖蛋换来的钱,再去买家里日常所用油盐。
一家人的破烂衣服,都是由她浆洗缝补。母亲常对他说:“笑烂不笑补,穷日子靠自己。”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齐白石从小养成了勤劳吃苦的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齐白石渐渐发觉,母亲这种在穷苦日子中流露出来的坚强和韧性,给他日后坎坷的生活许多精神上的支持。
人的一生谁都难以躲过吃苦,能否吃苦是检验一个人能否忍耐困苦、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该吃苦的时候不吃苦,那么到了不该吃苦的时候就一定会吃苦。不向苦难的生活低头,我们就会发现苦难的背后隐藏着一座丰富的宝藏,它会使我们终身受用。
所以,让孩子吃点苦、遭点磨难,这是为了磨砺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情操,丰富他的阅历,当然,更有利于培养他的自立能力。吃苦教育也是锤炼孩子的独立人格。
现在的父母,都异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几乎可以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却不答应父母的要求。孩子在学习上不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愿意自立。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妥协,带给孩子的将是什么?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果——孩子会变得好吃懒做、依赖性强。
瑞典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但是当今有不少父母,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不是想方设法教育子女发奋读书,努力工作,而是千方百计为下一代积累钱财,留足了物质,贫乏了精神。
其实,早在我国汉朝时,有识之士就已认识到:给子女留钱财,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适足损其善;要是子女无德无能,则会增其恶。总之,给子女留钱财,有弊无利。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给子女留钱财,却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现代父母,不应该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而应该舍得让孩子吃苦,在吃苦中,让孩子明白幸福生活得来不易。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在波折与浮沉之中,人生才能得到历练,才能走向成熟。强者都是磨练出来的,只有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才能让他们学会生存,才能“自立”于社会。

教子点睛:
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父母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孩子不一定能懂得父母的苦心。做父母的,要大胆地放开自己的手,让孩子品尝吃苦的精神,和奋斗的乐趣,这才是父母带给孩子的无价之宝。
做人要有骨气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人心灵的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有尊严。父母培养孩子从小要有骨气、有尊严。可是,一个孩子是不是有尊严,不取决于家里物质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他生长和教育的环境。
齐白石的父亲齐以德老实寡言,而母亲则刚强豪爽,好为左邻右舍的穷人打抱不平。小时候,齐白石亲眼看到,母亲敢于吻和地保讲理。每当父亲受到人家无端欺侮的时候,出主意反击的一定是母亲。
齐白石6岁那年,有一天,他们邻村黄茅堆子有位巡检要来。巡检只是芝麻绿豆的小官,但是,却弄得排场很大。那人坐在轿里,有专人拖着竹板吆喝着开道,在很少见到新鲜事物的乡下,大伙儿都赶着去看热闹。
隔壁的三大娘,来叫齐白石一块走。母亲问他:“你去不去?”齐白石说:“不去!”母亲对三大娘说:“你瞧,这孩子挺别扭,不肯去,你就自己走吧!”
齐白石听见母亲说自己别扭,以为一定是自己的话惹她不高兴了。谁知,隔壁三大娘走后,母亲笑着对他说:“好孩子,有志气!黄茅堆子哪曾来过好样的官,去看他作甚!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
母亲的这番话给了齐白石很深的影响,他一辈子不喜欢跟官场接近,母亲的话,他永远记在心里。在母亲的影响下,齐白石从小就养成了不慕官禄的倔强性格。
齐白石40岁那年外出游历,到陕西时,有人推荐他当“内廷供奉”,这在别人看来是极好的晋身之阶,齐白石却婉言谢绝了。
到北京时,北京有位官僚想为他捐一个县官,齐白石也同样没有接受。因为他牢记着6时母亲说的话:“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他一身傲骨,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关于尊严这个问题,“知心姐姐”卢勤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人都需要尊严。尊严是人生的丰碑,尊严的丰碑树立起来,人生就会创造辉煌;尊严的丰碑一旦倒塌,心灵就会被践踏。贫困、残疾家庭出生的孩子需要尊严,那些学习差的孩子也需要尊严,有时这些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缺的不是分数,而是人格尊严。”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全校有名的捣蛋鬼,毕业前被集中打入“差班”。“差班”第一天上课,新班主任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把头抬起来!人生好比一场马拉松,暂时的落后并不代表最后的失败。从今天开始,我和你们一同起跑……”就是这些话,强烈震撼了那些“差生”的心灵。就在这堂课上,一颗颗“顽石”下定决心要痛改前非。
从此,“把头抬起来”成了这个班同学的常用语。现在,他们都已长大成人,每逢过年,他们之间还通过手机短信把这句话互相传递。他们说:“这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是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
“把头抬起来!”五个字唤起了孩子做人的尊严!可见,尊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培养孩子做一个有骨气的人,会唤醒孩子内心的“巨人”,让他焕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比家长“外力”的作用强多了。
教子点睛:
中国有句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说明,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要从小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其一举一动会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是每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圣人“勿谄富,勿骄贫”的古训,依旧适用于当今社会。如果父母以此作为孩子修身立命的根本,也一定会让他有很大的收益。
人品重于画品
古人曾说:“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是贼人。”可见,德行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虽不能奢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术上有大成就,但是,父母应该把古人的教戒牢牢记在心中,要重视对孩子的德行教育,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立行于世的根基。
齐白石7岁那年,母亲送他进学堂。由于家境贫寒,齐白石只上了半年学,就不得不辍学了。他帮家里干一些杂活,如浇菜、砍柴、放牛、捡粪等。放牛的时候,齐白石“牛角挂书牛背睡”,勤奋地学习、画画。有时,到了忘情之处,他就会把母亲交代的事情忘记,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母亲很体谅儿子,从来不责备他。14岁那年,家里把他送去学木匠。齐白石跟着师傅学习雕花,他很快学会了师傅的刀法,并借鉴小说上的插图,创造了很多新的人物形象。雕花木工离不开绘画,齐白石萌发了学习绘画的强烈愿望。母亲不顾家中的贫苦,支持他学习绘画。
从此,齐白石开始了自己的学艺的生涯。他四处拜师学习绘画技巧,25岁那年,他结束了11年的木工生涯,在父母的支持下,走上了专业绘画的道路,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书画大家。
每当回忆起那段日子,齐白石总会感叹,母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也是决定他的命运的人。家里再穷,母亲也支持他学习绘画,并帮助他最终走上了专业绘画的道路;最珍贵的是,她坚持对儿子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儿子再穷也要有骨气,教育儿子鄙视旧社会的官僚;是她,把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刚强、正直、富于正义感等等优秀品质都赋予了儿子。
齐白石那倔强、坚忍不拔而又有几分高傲的鲜明性格,都是母亲教育和影响的结果。这是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可贵品德。齐白石自己曾经说过:“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是他的崇高品德成就了他的事业的辉煌,而赋予他的崇高品德的正是他的母亲。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要邀请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他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在书画上的成就让人赞叹,他的为人更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实际上,我们的孩子也都是一块未雕的璞玉,他是否都能成为晶莹剔透、光滑圆润的美玉,就要依赖于,在幼年时,父母对于他道德和人格的影响和教育了。
教子点睛:
“人品重于画品”,画家必须注重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才有资格成为人人景仰的一代大家。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任何一个人都应不断修为“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只要孩子能拥有坚实的人生根基,无论他以后从事于哪个职业,都会让父母放心和骄傲。只要持续不断地努力,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成就。


蔡元培先生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的,他崇高的品质堪为世人的楷模。而他的成就有一半的功劳要归功于他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农家妇人。她给予蔡元培先生的不只是生命的权利,她还给予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勤劳、坚韧的生活态度。静静流淌在血液里的优秀品质,都应得力于母亲在他年幼的言传和身教。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毛泽东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用自强点亮生活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诗人陶行知写过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可以说,这首小诗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自立做了最精辟的解释。
用陶行知自己的话说:“……写这首诗,志在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不再做那贪图享福之少爷小姐。”
蔡元培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没有机会做一个富家少爷。父母替人做事以维持全家生计。蔡元培11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被迫落在了蔡元培的母亲周氏身上。
????蔡元培的母亲共生七个子女,不幸的是,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先后夭折,只留下排行第四的蔡元培和长子、三子。就算这样,他们的家庭负担依旧极为沉重。蔡元培的父亲去世后,一些亲友看到周氏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生活非常艰难,便纷纷募款济助,但都被周氏谢绝了。
????他的母亲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深明大义,性格倔强。她下了决心,一定要独立把孩子培养成才。周氏自己省吃俭用,辛勤操劳,一家人的衣服和鞋袜都是靠她一针一线缝起来的。孩子大一些后,她也给人家做零活。
她自强坚韧的品格,让年仅11岁的蔡元培懂得,艰苦的生活不能成为依赖他人的理由,自强不息会让生活焕发新颜。母亲用自己的行动,向孩子展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品格——自强。母亲在细微之处影响着孩子,她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模仿的榜样,这是最鲜活生动的教育,比起书本上的大道理更能让孩子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一对夫妇晚年得子,欣喜万分。他们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就一直这么娇宠着他,什么事也不让儿子做。结果,儿子长大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
一天,夫妇俩要出远门,怕儿子饿着,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饿了就吃。可是,等他们出远门回来,儿子还是饿死了。原来他们的儿子只知道吃脖子前面的饼,而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当然,这个故事可能被演绎了,但寓意深刻警人。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又能有什么用?没有自理能力,更谈不上在逆境中自强自立了,只能是父母的负担、社会的负担。但是,现在有些父母的确在做这样的事情。因为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任性、依赖性强是他们共有的“独生子女综合症”。
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什么也舍不得让孩子干,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会严重依赖大人,造成孩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自立自强也就根本谈不上了。
父母应该明白,有时候阻止孩子前进的不是贫穷,而是优越。所以,成就孩子成为强者的往往不是优越的环境,而恰恰是困境和磨难。同样,阻碍孩子发展的通常不是贫穷,而是太多的拥有……
儿童时期是模仿、接受事物最快的时期,如果此时能让他亲身体会生活的不易,让他亲眼看到自强给生命带来的奇迹,这一切将会深深印在他脑子里,成为以后搏击人生风浪的资粮和自信。
除了母亲演示给蔡元培的自强精神,她更让蔡元培看到了一种希望。生活固然有着阴暗的一面,但是,自强不息终会点亮生活的明灯。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看到希望,面对艰苦的生活也能自得其乐,才能使他在生活的洪流中永不迷失自己,充满信念地积极生活。
贫穷并不代表懦弱,弱小也不代表可以依赖他人。蔡母的坚韧自强为童年的蔡元培上了生命中的至关重要的第一课,对他未来的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要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大胆地放开手,给孩子长大的机会,让他自己长大,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教子点睛:
中国现代政论家邹韬奋曾说:“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教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着,决不越俎代庖,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的精神。”如果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所以就必须为孩子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可能就因此没有“长大”的机会了。
教子求知
我国早期教育家从教育实践中得出结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是说,只有拥有学习欲望的人,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的人,才能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学习力,才能最终学有所获。
有关研究证明,“智力”并非是影响学习效果优劣的唯一因素。儿童的学习仍有一大部分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学习动机最为重要。
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儿童,取得的成绩要比缺乏动机的孩子优秀。我们反观成功者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他们在自动自发地汲取着知识,不断地吸取新知,不断地完善自己,使得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活力。
然而,现代的孩子,他们有着优厚的学习条件,肩负着父母的希望。虽然父母尽全力满足着他们的要求,孩子也由此变成了家庭的全部,但是,让父母头疼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缺乏求知的兴趣和动力。也就是说,他们学习的愿望总是显得冷漠而又迟缓。
相比之下,蔡元培的童年要艰辛的多。由于家庭贫苦,蔡元培10岁才有机会进学校读书。而在这之前,总是母亲教他识字。母亲虽然受教育不多,但是,在蔡元培对知识的渴望之下,使得他在上学前已经比同龄孩子认识更多的字。蔡元培上学后,母亲也常陪着他做先生指定的家庭作业,鼓励他的学习。
蔡元培童年时家境虽然贫寒,但是,他的母亲一直没有忘记培养他求知的精神。他在母亲的谆谆教诲和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取得了比同龄孩子更优异的成绩。蔡母的教育方法里没有严厉的批评,更多的是温柔的提醒。他在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母亲的教诲和他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一直点燃着蔡元培求知的欲望。
其实,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但是,为什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求知的欲望会变得如此的淡薄。父母也许要问,难道真的是孩子出了毛病?
当孩子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眼睛里会发出兴奋的光芒,这说明他对新鲜食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当孩子掌握了某项新技能的时候,他也会感到喜悦和自豪;当孩子初次走进学校的时候,也都会对学习有着浓厚的求知欲。但是,他的热情总如潮水一般,来去匆匆。对待学习新知识,大多数孩子总是呈现出“五分钟热情”。作为父母,应该思考孩子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为什么如此短暂,父母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有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疏忽了引导,而是只是直接灌输自己的过往经验。这些“好心”的父母在代替孩子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孩子,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答案。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父母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亲身体会也许会更加印象深刻。即使孩子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犯错误,父母也要学着包容,相信他有能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因为在犯错误中得到的正确答案,才是最珍贵的。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提问则是孩子求知欲发达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会提一些在成人看来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会发光?花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些看似平常不过的问题,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是求知欲望的具体表现。
疑问就是孩子求知的动力,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先不要忙着给他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他在疑问中探求事情的真相,借此来启发孩子的探求欲望。长此以往,孩子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将会得到加强。
而当孩子从疑问的解答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时,他也就体会到了获取知识的充实感。慢慢地,孩子会渐渐形成自觉的意识,去主动地学习。随之而来,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他也会慢慢建立起自信心,这将促使他对自己的学习更有兴趣,从而投入更大的精力在学业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如此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教子点睛: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但要培养他优良的做人品质,也要培养孩子敏而好学的习惯。父母的任务在于帮助孩子学习,而不是替代孩子找出答案。父母要做孩子的伙伴,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其交流、学习。父母必须先唤起孩子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活动。引导孩子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孩子的一生受益匪浅。
给孩子温暖的爱
有一种爱必须细说,它细腻又温和,总在不经意间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它很温暖又很踏实,它只有付出从来没有要求回报。
有人说这种爱像水,是那么的平和但又是那么的不可或缺;有人说这种爱像温暖的炉火,在最寒冷的日子,想起它就不再害怕冰冻;还有人说这种爱是个甜蜜的债,努力偿还却怎么也还不完……这种爱就是母爱。?
蔡元培的母亲知道他父亲的过早过世,给他的心灵留下了伤害,更需要母亲的呵护,因此她跟孩子说话总是和风细雨,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她也只是说明理由,让他们自觉改正。
蔡元培幼年丧父,是母亲用她的爱,抚慰了他受伤的心灵,让他感受到爱的温暖。幼年丧父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大不幸,而拥有一位慈爱的母亲则上苍对他最好的补偿。蔡母用她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生活是艰辛的,她为孩子们构筑起温暖的家。在母亲爱的包围下,没有人觉得苦。
有一次,当蔡元培在灯下构思苦吟时,母亲觉得夜太深了,心疼儿子太疲倦了,以致思路不通,教他干脆睡觉去,明儿一早再叫他早起续作。
黎明即起的蔡元培,竟能一挥而就。而且终身认为熬夜不如早起,这种好习惯是被母亲养成的。
孩子就像是一棵幼苗,他需要母爱的滋润和关怀。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人世间的各种情感也悄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成长。当他看到母亲的微笑,感受到轻柔的爱抚,他便体会到人间最真挚的爱,也就学会了人世间的关爱。
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如果暴力可以征服一个人的身体,那么爱,则可以征服一个人的心灵。当父母把爱注入孩子幼小的心灵时,这份爱将伴随孩子一起成长。他的眼睛里,他的生命中,从此就会看到更多美丽温馨的风景。
可是,仅仅让孩子感受到爱是不够的,更要让他懂得珍惜别人的爱,付出自己的爱。让他知道周围的人需要他们的爱与关怀,这不仅可以帮助别人,更会使孩子自己感到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善良的母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见到了上帝,上帝想要满足这位母亲一个愿望。母亲告诉上帝,她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来爱自己的孩子。
她的愿望在上帝的帮助下实现了,这个集万千爱意于一身的孩子,在所有人的关爱中慢慢成长起来。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却是他的母亲不希望看到的。她的孩子由于不懂得付出而变得骄横跋扈、目中无人。这个孩子发现,即使他再坏,依旧有人来爱他,这些爱在他的心中已经轻如鸿毛。
母亲非常伤心,她请求上帝再给她一次机会,她想重新许下她的愿望,上帝同意了。这一次,她希望她的孩子去爱每一个人。她的愿望实现了,桀骜不驯的孩子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他的爱心关怀着每一个人。他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倾听他们的话语,安慰他们的心灵。
慢慢地,母亲发现,孩子这样做,并没有失去所有人的爱。不同的是,孩子学会了珍惜和回报每一份爱,他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其实,如果父母愿意,孩子也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也可以拥有全世界的爱。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爱;其次,要让孩子明白,一个懂得爱人的人,才会拥有所有的爱。这是为人父母者给予孩子一生最大的礼物,孩子懂得这些,就会一生被爱与关怀所温暖、包围。
孟子曾经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以,如果想让孩子赢得更多的爱,就请帮助他先伸出自己的手吧,这样做会让他赢得更多的爱与关注。渐渐地,孩子也会发现,主动去爱别人,每一次经历都会变成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让他们既可以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又可在逆境中扬帆远航。

教子点睛:
当父母温暖的手掌牵起孩子稚嫩的小手,他就学会了关爱他人;而当尖刻的责骂传进他的耳中,他也学会了暴力与憎恨。付出和回报向来都是平等的,父母给予的一切,孩子都会无声地接受,也会影响到他的一生。
寓教于无形中
?榜样的力量是最好的老师,蔡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蔡元培要勤俭、自强。蔡元培从母亲那里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学习。那么,如果父母表现出豁达、坚强的一面,孩子又怎么会变得狭隘、自私呢?
蔡元培能够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一定程度上与蔡母的以身作则分不开,她用自己善良、勤劳和坚韧的实际行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据说,当蔡母病重的时候,蔡元培和弟弟竟然效仿割肉救母的故事,割肉为母亲做药。这多么的感人。可是,如果没有蔡母的言传身教,就不能相信蔡元培会想到这样做。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育总在无形中就会完成。?
身教重于言教,作为父母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形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父母习惯的翻版。
所以,家庭教育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孩子对于父母的模仿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如果我们是一个不合格的父母,那么,不仅自己会深受其害,对孩子的品格影响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位导演,他非常孝顺。他曾说:“人生最幸福,是活到六十多岁回到家可以喊一声娘;是下了班以后,看着母亲熟睡的脸庞。”
由于工作关系,他常年在外奔波。可是,每当他回到家,就会亲自帮母亲泡热水脚。泡好以后,又戴着老花眼镜帮他的母亲仔细的剪脚指甲,他觉得那是他人生的幸福和享受。
有一次,他的儿子接受访问。当孩子说到,在他很小的时候,亲眼看着他父亲仔仔细细帮他奶奶泡脚,又帮他奶奶剪脚指甲,他说他内心的感动不是用言语可以形容的。
他说那句“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时,顿了一下,他想要表达这种情感。后来,他觉得自己的感受真的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父亲的孝心,已经在孩子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父亲的这个榜样直接深植在孩子的心中,这也是永远不能磨灭的。
后来,这个孩子慢慢长大,帮奶奶剪脚指甲的工作自然而然他就给包下来了。这样的孩子,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下,都不会忘记父亲对奶奶的这份孝心;而对于他自己来说,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孝顺的人。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榜样,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甚至言行不一,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关心他人,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懒懒散散,不思进取……
试想,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爱和责任感的家庭,他就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健康乐观、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无知、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就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甚至危害社会的人。
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有资格做一名称职的母亲、父亲,孩子才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慢慢成才。

教子点睛:
孩子是父母的监督者,孩子明亮的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父母在日常中怎样做,孩子就会一一表演给父母看。不要等孩子出现问题,才去关注他的成长。父母给了孩子生命,还需要用正确的言行,去为他的生命负责。从这个观点来说,提倡教育应该从父母亲抓起,父母责无旁贷要做好自己。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