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是一位真正称得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上造诣的深湛和风格的独特已经不必多言。最让人尊敬的是,他崇高的品格和铮铮铁骨,也同样是举世闻名。而所有这些,究其根本,全都得益于他既普普通通而又非同凡响的母亲对他的教育。
齐白石(1863-1957),湖南省湘潭人,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作品传世,是近代中国艺坛奇葩,尤其他的花鸟草虫画,以及虾蟹画,不仅独步当代,亦可谓前无古人,是唯齐白石始有的绝妙艺术。
勤劳吃苦的精神
世界上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要想成功,必须养成不怕吃苦的品质。只要孩子学会怎样从苦难中掘出生活的宝藏,才能有永远源源不断的人生财富。
1864年,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白石铺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全家仅有几间破屋和一亩水田,每年只打五六石谷,不能养活全家,父亲和祖父还要卖零工。齐白石的母亲是一位精明强干、勤俭持家的劳动妇女。
幼年时的齐白石,常看见母亲不停地忙碌着。她一个人纺纱织布,为全家的衣着操持着。母亲在家里养着十几只鸡鸭,一家人却不舍得吃蛋。母亲靠养鸡养鸭卖蛋换来的钱,再去买家里日常所用油盐。
一家人的破烂衣服,都是由她浆洗缝补。母亲常对他说:“笑烂不笑补,穷日子靠自己。”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齐白石从小养成了勤劳吃苦的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齐白石渐渐发觉,母亲这种在穷苦日子中流露出来的坚强和韧性,给他日后坎坷的生活许多精神上的支持。
人的一生谁都难以躲过吃苦,能否吃苦是检验一个人能否忍耐困苦、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该吃苦的时候不吃苦,那么到了不该吃苦的时候就一定会吃苦。不向苦难的生活低头,我们就会发现苦难的背后隐藏着一座丰富的宝藏,它会使我们终身受用。
所以,让孩子吃点苦、遭点磨难,这是为了磨砺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情操,丰富他的阅历,当然,更有利于培养他的自立能力。吃苦教育也是锤炼孩子的独立人格。
现在的父母,都异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几乎可以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却不答应父母的要求。孩子在学习上不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愿意自立。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妥协,带给孩子的将是什么?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果——孩子会变得好吃懒做、依赖性强。
瑞典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但是当今有不少父母,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不是想方设法教育子女发奋读书,努力工作,而是千方百计为下一代积累钱财,留足了物质,贫乏了精神。
其实,早在我国汉朝时,有识之士就已认识到:给子女留钱财,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适足损其善;要是子女无德无能,则会增其恶。总之,给子女留钱财,有弊无利。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给子女留钱财,却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现代父母,不应该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而应该舍得让孩子吃苦,在吃苦中,让孩子明白幸福生活得来不易。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在波折与浮沉之中,人生才能得到历练,才能走向成熟。强者都是磨练出来的,只有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才能让他们学会生存,才能“自立”于社会。
教子点睛:
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父母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孩子不一定能懂得父母的苦心。做父母的,要大胆地放开自己的手,让孩子品尝吃苦的精神,和奋斗的乐趣,这才是父母带给孩子的无价之宝。
做人要有骨气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人心灵的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有尊严。父母培养孩子从小要有骨气、有尊严。可是,一个孩子是不是有尊严,不取决于家里物质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他生长和教育的环境。
齐白石的父亲齐以德老实寡言,而母亲则刚强豪爽,好为左邻右舍的穷人打抱不平。小时候,齐白石亲眼看到,母亲敢于吻和地保讲理。每当父亲受到人家无端欺侮的时候,出主意反击的一定是母亲。
齐白石6岁那年,有一天,他们邻村黄茅堆子有位巡检要来。巡检只是芝麻绿豆的小官,但是,却弄得排场很大。那人坐在轿里,有专人拖着竹板吆喝着开道,在很少见到新鲜事物的乡下,大伙儿都赶着去看热闹。
隔壁的三大娘,来叫齐白石一块走。母亲问他:“你去不去?”齐白石说:“不去!”母亲对三大娘说:“你瞧,这孩子挺别扭,不肯去,你就自己走吧!”
齐白石听见母亲说自己别扭,以为一定是自己的话惹她不高兴了。谁知,隔壁三大娘走后,母亲笑着对他说:“好孩子,有志气!黄茅堆子哪曾来过好样的官,去看他作甚!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
母亲的这番话给了齐白石很深的影响,他一辈子不喜欢跟官场接近,母亲的话,他永远记在心里。在母亲的影响下,齐白石从小就养成了不慕官禄的倔强性格。
齐白石40岁那年外出游历,到陕西时,有人推荐他当“内廷供奉”,这在别人看来是极好的晋身之阶,齐白石却婉言谢绝了。
到北京时,北京有位官僚想为他捐一个县官,齐白石也同样没有接受。因为他牢记着6时母亲说的话:“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他一身傲骨,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关于尊严这个问题,“知心姐姐”卢勤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人都需要尊严。尊严是人生的丰碑,尊严的丰碑树立起来,人生就会创造辉煌;尊严的丰碑一旦倒塌,心灵就会被践踏。贫困、残疾家庭出生的孩子需要尊严,那些学习差的孩子也需要尊严,有时这些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缺的不是分数,而是人格尊严。”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全校有名的捣蛋鬼,毕业前被集中打入“差班”。“差班”第一天上课,新班主任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把头抬起来!人生好比一场马拉松,暂时的落后并不代表最后的失败。从今天开始,我和你们一同起跑……”就是这些话,强烈震撼了那些“差生”的心灵。就在这堂课上,一颗颗“顽石”下定决心要痛改前非。
从此,“把头抬起来”成了这个班同学的常用语。现在,他们都已长大成人,每逢过年,他们之间还通过手机短信把这句话互相传递。他们说:“这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是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
“把头抬起来!”五个字唤起了孩子做人的尊严!可见,尊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培养孩子做一个有骨气的人,会唤醒孩子内心的“巨人”,让他焕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比家长“外力”的作用强多了。
教子点睛:
中国有句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说明,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要从小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其一举一动会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是每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圣人“勿谄富,勿骄贫”的古训,依旧适用于当今社会。如果父母以此作为孩子修身立命的根本,也一定会让他有很大的收益。
人品重于画品
古人曾说:“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是贼人。”可见,德行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虽不能奢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术上有大成就,但是,父母应该把古人的教戒牢牢记在心中,要重视对孩子的德行教育,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立行于世的根基。
齐白石7岁那年,母亲送他进学堂。由于家境贫寒,齐白石只上了半年学,就不得不辍学了。他帮家里干一些杂活,如浇菜、砍柴、放牛、捡粪等。放牛的时候,齐白石“牛角挂书牛背睡”,勤奋地学习、画画。有时,到了忘情之处,他就会把母亲交代的事情忘记,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母亲很体谅儿子,从来不责备他。14岁那年,家里把他送去学木匠。齐白石跟着师傅学习雕花,他很快学会了师傅的刀法,并借鉴小说上的插图,创造了很多新的人物形象。雕花木工离不开绘画,齐白石萌发了学习绘画的强烈愿望。母亲不顾家中的贫苦,支持他学习绘画。
从此,齐白石开始了自己的学艺的生涯。他四处拜师学习绘画技巧,25岁那年,他结束了11年的木工生涯,在父母的支持下,走上了专业绘画的道路,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书画大家。
每当回忆起那段日子,齐白石总会感叹,母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也是决定他的命运的人。家里再穷,母亲也支持他学习绘画,并帮助他最终走上了专业绘画的道路;最珍贵的是,她坚持对儿子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儿子再穷也要有骨气,教育儿子鄙视旧社会的官僚;是她,把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刚强、正直、富于正义感等等优秀品质都赋予了儿子。
齐白石那倔强、坚忍不拔而又有几分高傲的鲜明性格,都是母亲教育和影响的结果。这是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可贵品德。齐白石自己曾经说过:“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是他的崇高品德成就了他的事业的辉煌,而赋予他的崇高品德的正是他的母亲。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要邀请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他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在书画上的成就让人赞叹,他的为人更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实际上,我们的孩子也都是一块未雕的璞玉,他是否都能成为晶莹剔透、光滑圆润的美玉,就要依赖于,在幼年时,父母对于他道德和人格的影响和教育了。
教子点睛:
“人品重于画品”,画家必须注重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才有资格成为人人景仰的一代大家。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任何一个人都应不断修为“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只要孩子能拥有坚实的人生根基,无论他以后从事于哪个职业,都会让父母放心和骄傲。只要持续不断地努力,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