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月光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品篇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品篇

排骨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现已完本,主角是刘闪刘禅,由作者“排骨”书写完成,文章简述:了一笔大财;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前后,古罗马人就开始将玻璃使用在门窗上。刘闪的欣喜并非来自玻璃本身,他有着更加重要的用途。刘闪在草纸上画出几个不同曲面的图案,让黄英烧制稍大点的水玉,然后打磨成自己绘制的形状。黄月英没想到,贵为皇帝的刘闪也喜欢捣鼓这些奇巧物品,一再追问刘闪的用途;刘闪也不隐瞒,将光线在凸透镜和凹透镜上的折射现象绘在草纸上,黄月英对这种“高深”的物理知识一......

主角:刘闪刘禅   更新:2024-05-01 09:1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刘闪刘禅的现代都市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品篇》,由网络作家“排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现已完本,主角是刘闪刘禅,由作者“排骨”书写完成,文章简述:了一笔大财;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前后,古罗马人就开始将玻璃使用在门窗上。刘闪的欣喜并非来自玻璃本身,他有着更加重要的用途。刘闪在草纸上画出几个不同曲面的图案,让黄英烧制稍大点的水玉,然后打磨成自己绘制的形状。黄月英没想到,贵为皇帝的刘闪也喜欢捣鼓这些奇巧物品,一再追问刘闪的用途;刘闪也不隐瞒,将光线在凸透镜和凹透镜上的折射现象绘在草纸上,黄月英对这种“高深”的物理知识一......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品篇》精彩片段


在一千多年以后的襄阳一带,流传着很多关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动人传说,网络上也有一些黄月英的传言。

黄月英又名黄婉贞,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诸葛瞻之母。

在刘闪生活的年代,坊间相传,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又名“黄阿丑”;也有人说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刘闪曾在成都城外见过一次,只是那时她身着素衣,也有白纱遮挡头部,刘闪并未细看,也不知道传言的真伪。

对刘闪来说,黄月英容貌美丑并不重要,因为有条传闻深受大家的认可:黄月英是学识广博的才女!她熟读兵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足智多谋。

据说,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从黄月英传授的技巧上发展出来的,相传部分结构也由黄月英所制造或发明的。

向宠告诉刘闪,自诸葛亮随先皇入主西川之后,黄月英就搬到成都郊外的茅屋居住;就算先皇为诸葛亮修建丞相府后,黄月英也经常出入这座茅屋。

因此,刘闪对这个神奇的女人更加好奇。

在去往茅屋的路上,刘闪想起了一个个关于黄月英的传说。

据说黄月英曾拜于名师,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师傅一再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她的如意郎君。

后来,黄月英果然嫁于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诸葛亮。两人婚后,黄月英就将这把鹅毛扇子赠给诸葛亮。孔明自然将此扇视作掌上明珠,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直到死时仍紧握着这把扇子。

想到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婚姻,刘闪又想起了民间汉式婚礼中的一个习俗。

坊间传说,黄月英听闻诸葛亮学识人品俱佳,心中对他十分倾慕,于是托父亲主动提亲。她请父亲在诸葛亮面前说自己很丑,想试试诸葛亮是不是以貌取人的凡夫俗子,没想到诸葛亮很爽快地答应了这桩婚事。

结婚那天,黄月英头上盖着一块红布,她还想试探一下,看看诸葛亮是否心甘情愿娶一个丑妻。没想到诸葛亮二话没说就揭开盖头,面对花容月貌的黄月英,诸葛亮还以为弄错了。

直到这时,一脸喜气的黄月英才道出了原委。

民间的汉式婚礼中,新娘“头顶红盖头”就是从黄月英那儿学来的,用于新娘测试夫君是否真地喜欢自己。

因为在那个时代,很多新人成亲前从未见过面,新郎是否喜欢自己,从他揭开盖头时的表情就能看出来。

一阵“咕咕”的叫声打断了刘闪的思绪,他抬起头,发现几十只鸽子正在茅屋周围觅食。

刘闪在向宠的引导下,步入这座黄月英居住的大茅屋,仿佛进入一间古老的科技馆,被愣得半晌回不过神。

在这里,许多常见的木制机械都经过了改良,大到井栏、投石车、石磨,小到钩强、锁钥等应有尽有,最让刘闪欣喜的是,他在一间小屋中找到了正在研制的床弩!

这张床弩与蹶张弩大不相同:它张力极强的弩臂将安装在木制的床架上,通过杠杆原理,绞动其后部的轮轴使得弩臂张开,可以发射一把标枪,也可发射多枝弩箭,其弹射力远远超过单人使用的擘张弩、蹶张弩或腰引弩。

另一间房的木柜上,几块晶莹剔透,仿佛宝石一般的东西引起刘闪极大的兴趣,黄月英说此物名叫“水玉”,她已经掌握了制作之法,只是不知有何用处。

刘闪询问之后得知,此物是由天然苏打与石英砂按特定的比例混合,然后再经高温烧制而成。

刘闪恍然大悟,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暗叹自己这一趟没有白来!竟然在这里发现了“玻璃”!

玻璃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时期;三千多年前的腓尼基人,因为掌握了玻璃球的烧制之法而发了一笔大财;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前后,古罗马人就开始将玻璃使用在门窗上。

刘闪的欣喜并非来自玻璃本身,他有着更加重要的用途。刘闪在草纸上画出几个不同曲面的图案,让黄英烧制稍大点的水玉,然后打磨成自己绘制的形状。

黄月英没想到,贵为皇帝的刘闪也喜欢捣鼓这些奇巧物品,一再追问刘闪的用途;刘闪也不隐瞒,将光线在凸透镜和凹透镜上的折射现象绘在草纸上,黄月英对这种“高深”的物理知识一点就透。

在刘闪看来,黄月英真是神人!她不仅才貌双绝,似乎跟自己一样,也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

户外鸽子的叫声又引刘闪的注意,在成都城内外,刘闪第一次见到人工驯养的鸽子,自然想到用鸽子代替快马信使。在远距离的传信上,鸽子肯定比马要快得多。

黄月英已经做过很多次试验,证实完全可以用“鸽子归巢”的特性传递信件,但她认为鸽子只适合传递普通信件,并不适合军用情报的传递。

因为鸽子容易被鹰类或其它猛禽攻击,若遇到极端天气或其他攻击也会导致传信失败,如果被敌方捕获,情报也有泄漏的可能。

对于传信失败的问题,黄月英已经想到解决之法,就是一次性放出多只鸽子,这样传递成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如何防止泄密,她还没找到解决办法。

黄月英已经可以人工驯养鸽子并用于传信,刘闪很容易就想到了防止泄密的办法:使用密码。

刘闪的密码很简单:将不同的城池用自己学过的26个英文字母任意组合代替,将这个时代常用的一千多个汉字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号,生成一个可以随时更换的密码本,不同的城池用不同的密码本,足以保证情报的保密性。

理解密码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之后,黄月英对刘闪也佩服不已,未经考虑就同意出任“科技局”和“教育局”的局长职务。

刘闪相信,只要给黄月英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支持,用不了多久,她必会创造出奇迹。

刘闪辞别黄月英返回皇宫,刚走出两里地,前方一匹快马赶来报告:一支八百人的黑衣步兵正往这边杀来!

成都城的周边,竟然还有如此规模的反叛势力,确实出乎刘闪的意料!

自从上次平定叛乱后,刘闪每次出城不过数十名宿卫军相随,这次也是如此。

这五十人的宿卫军无险可守,如何能抵挡八百人的围攻?


边县有吴国的大将朱桓驻守,这是一员猛将,曾破曹仁、斩常雕、俘王双、破曹休,吴国黄龙元年(229年),朱桓被孙权封为前将军,领青州牧。

“大将军,到底有何不对?”吴班警惕地问道。

“据情报所示,边县驻有朱桓的两万兵马,另有勇将胡综、李膺相助,满宠兵不血刃就直达江陵,岂不古怪?”

“大将军,你的意思是……吴、魏两国大张旗鼓,三十万兵马鏖战于江陵,这一切都是假的?”

“唉!我姜维究竟何德何能?能让敌对多年的吴、魏两国联手作戏!难道,就为了我手上这五万兵马?”

“大将军,莫非……廖化、张嶷他们……”

“不错!他们已被陆逊截断退路!陆逊果然狡诈!”

“那……大将军,我如何才能营救几位将军?”

姜维略加思索,很快就有了应对方案:“我只能从建始、恩施方向绕道夷水,提前为四位将军打通退路!不过,动作要快!”

“大将军,据情报所示,恩施并无吴军驻守。”吴班庆幸地说道,却又表现出怀疑:“若是被围的四位将军没有选择从夷水绕回?我岂不……”

“我也不能保证四位将军会绕道夷水,但我能肯定,恩施必有吴军把守!”

几将皆面色凝重,姜维略加思索后令道:“赵广、赵统,你二将引兵一万六千,死守秭归!”

“诺!”

“吴班、梁绪、梁虔,随本将各引兵三千,一路强行,明日正午,务必与张绍、傅佥汇合!”

“诺!”

……

姜维确实没有猜错:廖化、张嶷、邓芝和高翔,刚刚占领宜都,夷陵方向就出现了四万吴兵,其中两万往西陵峡方向进发,另外两万已至荆门山隘口。

四将很快就发现中了吴兵之计,他们料到秭归方向不可能再有援兵赶到,更担心江陵方向的吴兵赶来,几人略加商议后,果断放弃宜都城,直奔长阳而去。

……

次日,正午。

姜维和张绍的两路兵马,准时汇合于恩施城北。

此时,吴将张承已奉陆逊之命,引五千兵马秘密占领了恩施。

“全军休整一刻钟!”姜维令道:“一刻钟后,全军攻城!”

“大将军,你不是常说“攻城为下”么?我何不绕过恩施,直接往夷水进军?”张绍不解地问道。

“此一时,彼一时!”姜维毫不犹豫地说道:“如今,我若绕到夷水,恩施城的吴兵必会尾随,在隘口筑起壁垒阻我归路。所以,我不能留下后患!”

“大将军,恩施小城,一击即破!”张绍不屑地说道:“大将军,不宜多作拖延,下令吧!”

“好!”姜维不屑地盯着恩施的城廓说道:“吴班、张绍、傅佥,各领三千兵马,分别攻打东、西、南门,本将自引三千兵马攻北门;梁绪、梁虔,引兵一万,四门掠阵,随时支援各门!我必须一鼓所气,一击攻取恩施!”

“诺!”

……

此时的姜维并不知道,魏将司马懿领兵十五万,正在向大散关进发,大有进犯汉中之意。

消息传到成都,崇德殿已经乱成一团,众臣商议的却不是应对之法。

“陛下!我大汉两面受敌,又无足够的兵士御敌,皆是“精兵简政”所致!此法不可为啊!”

“陛下,我两面受敌,乃姜维执意东进,得罪吴国之祸!”

“陛下!姜维穷兵黩武,兴师伐吴,实乃祸国之臣!我应立刻处斩姜维,再向吴国示好,重结同盟!”

“陛下!姜维罪该万死……”

“不必说了!”刘闪厉声喝道,殿内终于安静下来。

“如今,各郡都有消息传来:魏、吴两国的百姓,已经在三五成群地迁来蜀中,各地的百姓都在努力地开荒种粮,不出一年,我大汉将逐步走出困境!”

“可是……陛下!我大汉两面受敌,如何能再等一年?如今之计,唯有向吴国示好……”

“你们有点骨气好不好!”刘闪咬牙切齿地说道:“大散关有魏延将军驻守,司马懿如何能轻易攻克?我大将军兴师伐吴,多传捷报,我大汉是主动进攻!在你们眼里,怎么就成了两面受敌?”

“陛下!魏、吴两国势大,我大汉才十万兵马,末将担心……”

“不必担心!”刘闪愤愤地喝道:“朕,现在就给姜维加派援兵!朕,亲自去大散关镇守!你们可以安心了吧!”

“陛下乃万金之躯,怎可轻易出征……臣觉得,还是应该处斩罪臣姜维,向吴国示好……”

“住口!谁再敢诋毁大将军,谁再敢危言耸听!朕就让他去大散关御敌!”

刘闪说罢,殿内彻底安静下来。

“吴懿,领兵两万,携粮草辎重,速往秭归,听从大将军调遣!”

“诺!”

“蒋琬!朕口述,你给大将军写封信!”

“诺!”

刘闪稍稍整理言辞,然后念道:

“司马老贼,兵犯汉中,形势危急,朕当亲征;将军吴懿,粮草辎重,皆至永安,卿勿后忧;吴国战事,相机而行,或战或退,自行决定;朕在汉中,山路难行,勿需多表,静候佳音。”

书信写好后,刘闪命吴懿顺道带给姜维,这才想起成都虽有一万精兵,却无领兵之将!

向宠虽然武艺高强,却不会排兵布阵,无奈之下,刘闪只好启用蒋舒。

“传令:封蒋舒为平北将军,迅速整顿成都兵马,择日随朕,北上汉中!”

“诺!”

在这个时代,皇帝御驾亲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先皇刘备,吴皇孙权,魏皇曹睿,都曾经多次御驾亲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鼓舞己方士气,稳定军心和民心,朝臣自然不敢反对。

当然,刘闪决定前往汉中,一是看不惯朝臣的软弱怕事;二来,他想看看传说中的出蜀栈道;再者,刘闪担心魏延脾气火爆,怕他沉不住气率兵杀出,这样必中司马懿之计。

……

有时候,中文的表达方式确实有问题。

比如,刘闪和众臣所说的“固守汉中”,并不是龟缩在汉中城内坚守不出,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守住汉中之意。

魏延、马岱和王平进驻汉中之后,学着秦末谋士张良之计,第一时间烧绝了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的三条栈道,只留下岐曲的陈仓小道可以通行;

祁山一线,各个险要隘口皆有蜀兵据险把守,魏延、王平也亲自携五千兵马驻守在最前方的大散关。因此,魏军虽然势大,但难以速进汉中。

这几日,刘闪几乎都在练习马术,虽然比不上那些将军或信使,但至少不会被摔下来。

一切安排就绪后,刘闪煞有介事地开始了游山玩水的“御驾亲征”之旅。

……

时间回到几日前,恩施城。

攻打恩施的蜀兵无比勇猛,姜维更是身先士卒,他凭借着个人的勇猛,第一个攻上北门的城头!见到满身是血、杀气腾腾的姜维,城头的吴兵无不惊恐,纷纷弃甲而逃。

陆逊、张承只知道姜维狡诈,却不知道他也是一名猛将!若是早知道这一点,陆逊不可能只派五千兵马驻守恩施,张承也不敢接下这个重任。

从姜维登上城头的那一刻,恩施城的北门注定守不住了。蜀兵陆续登上城头,击溃城头的吴兵后立刻打开城门,数千蜀兵蜂涌而入;

其他三门的吴兵听闻北门已破,全都没了斗志,想逃也无路可逃,只好放下兵器投降。

自古以来,攻城皆是不得已而为之。

此次蜀军共计投入两万多人,由于蜀兵皆勇猛无比,才在一个时辰内攻下恩施城。然而,攻城方毕竟处于劣势,蜀兵也伤亡三千余人。

姜维留下梁虔和两千精兵在恩施,负责救治伤者并招降城中吴兵;自己和张绍、吴班、傅佥三将,引着剩余的一万多兵马,沿着夷水北岸的小道,迅速往长阳方向而去。

……

信陵。

“丞相,据哨探来报,秭归城中仍有三万八千蜀兵,并未见城中兵马出城。”

陆逊点了点头,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谨慎地问道:“恩施城……有没消息?”

“丞相,暂无消息。”

“嗯,甚好!”陆逊点点头说道:“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本相今日小胜一阵,姜维应该还没看破。”

“丞相,要不……我再继续增兵,尽快吃掉这支蜀军?若让他们给逃了,岂不……”

“哼!逃?他们能往哪里逃?本相从不担心他们能逃掉!”陆逊自信地说道:“他们的逃离路线,只能从长阳、佷山、恩施方向迂回至巴东!恩施城中的张承,必会在本相要求的时间,前往夷水西隘口设下壁垒!届时,蜀军前有阻截,后有孙韶的追兵,我只需半个时辰,就能消灭这股蜀兵!”

陆逊对自己的计策很是满意,但是,他还是觉得漏掉了什么。

陆逊自然不知道,张绍的部队是半夜出城,姜维又是凌晨出发,这两支部队的出城,吴军的哨探并未发现!

因此,在陆逊看来,秭归城中仍有三万八千蜀兵,恩施城也还在自己手中!

……

次日,正午,恩施城东,夷水小道。

廖化、邓芝、张嶷和高翔四将不再往西逃窜,而是列阵等候,大约两刻钟后,孙韶的三万追兵终于赶到。

“久闻四位将军大名!此次,你们中我家丞相之计,已被包围,除非你们能飞过这夷水!”孙韶冷冷地喝道:“如果尽快投降,本将可保你们四镇将军之职!”

“孙将军,你高兴得太早啦!我家大将军已经等你多时了!”廖化哈哈大笑道:“你看看自己的身后吧!”

孙韶疑惑地扭过头,只见后方五里处浓烟滚滚,隐约有喊杀声传来。

孙韶心头猛地一颤,未及发出指令,密如雨点的箭矢和落石已经不断落下,吴兵瞬间就倒下一大片,乱作一团。


周循,东吴名将周瑜的长子,有周瑜的遗风,深受孙权的厚爱。他不仅被封为骑督尉,还迎娶了吴皇孙权的长女孙鲁班。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周循病逝后,孙鲁班又嫁于全琮。

丢了巫县、巴东城和秭归城的全琮、潘濬、孙桓等人回到建业后,他们都未受到责罚,孙权只是令他们在陆逊帐下将功补过。

当然,这并非因为全琮是孙权的女婿,而是孙权明白: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他用兵诡诈,并且陆逊也在他手上吃过亏。

陆逊一再强调夷水要塞的重要性,全琮立功心切,明里暗里想了很多办法,终于接下这个重任。

孙权亲拨两万兵马给他,并征召民夫一万多人,希望能在元宵节前完工。

夷水要塞位于夷水的北岸,南侧是湍急的夷水,北侧是陡峭的佷山,距离长阳城大约半日路程,过了长阳就是宜都。

因此,夷水要塞一旦建成,吴国只需在此驻扎两千兵,就能轻易阻挡十万蜀兵,恩施通往宜都之路就被截断,陆逊再无后顾之忧。

……

关索按照姜维的指示,引兵五千来到佷山。

“立刻砍倒大树,安营扎寨!”关索说罢,又走到山顶南侧看了看,然后令道:“将这几棵树砍倒,将地面整平!”

罗宪上前几步,往崖底看了看,略有担心地说道:“关将军,我才五千兵马!我一旦发起进攻,吴军必会杀上山,我如何能挡?”

“此地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我携了一月之粮,有何担心?”关索不屑地哼道 。

“关将军,话是如此,只是……”罗宪犹豫着说道:“我刚到军中,大将军就令我来此地袭扰吴军,这恐怕……”

“罗将军,不要妄加猜测!本将相信,大将军绝不是那种人!此事不得再提!”

“诺!”

自南中跟随关索以来,罗宪非常了解关索的性格,知道关索不会怀疑任何一个人,罗宪的嘴角动了动,并未继续说话。

在罗宪看来,姜维令关索引兵来此,明显是把关索和五千蜀军当成了诱饵!

从吴军稍后的部署上来看,罗宪并未猜错:

蜀军扎好营寨,整平空地后,五架投石车组装完毕,关索立刻命人将其架起。

此时,山下的夷水要塞一片忙碌,两千多民夫正在紧张地施工。

突然,几块巨石从天而降,砸在工地上轰隆作响,这声音让人无比胆颤。

吴兵和正在修建的民夫刚刚回过神,又有几十把标枪从天而降,引得一阵惊恐的尖叫声,他们赶紧找地方躲避。

这一轮袭击之后,山上的蜀兵再也没有发动齐射,只是偶尔投几个巨石或标枪,这样的攻击没有造成吴军的巨大伤亡,但下方的夷水要塞,再也不敢继续施工。

没人知道巨石何时会落下,没人知道这些石头会砸在何处,没人愿意成为被砸中的“幸运儿”!

“全将军,蜀军何时驻于山上?他们又如何带来的投石车?”孙桓奇怪地问道,警惕地注视着山顶,生怕又有巨石和标枪落下。

“全将军,蜀兵实在太狡猾!他们驻于山顶,居高临下可威胁我,我却对他无可奈何。”周鲂望着山顶说道。

“全将军,你……可是立过军令状啊!”孙桓担忧地说道:“若不赶走山上的蜀兵,很难在元宵节前建成这座要塞,我不敢延误工期啊!”

“可恶!实在可恶!”全琮仰望着山顶,愤愤地令道:“孙桓,引兵两千,屯于要塞以西两里,扎起壁垒,阻挡恩施方向过来的蜀军援兵。”

“诺!”

“周鲂,引兵三千,立刻上山,打探蜀军虚实!”

“诺!”

……

一个时辰后,周鲂顺利地爬上山,接近了关索的营寨,心头暗叫不好:

蜀军营寨的四周,皆有横杠的大树做为掩体,寨外近百米内的大树皆被砍倒。若是两兵相接,寨中的蜀兵居高临下,只需一通箭雨,攻寨的吴兵将很难应对。

事实也是如此,周鲂发起两次试探性的攻击,吴兵损了几十人,却无一个人能靠近营寨,寨中的蜀兵无一伤亡。

周鲂报回蜀军的部署,全琮苦无破敌之法,只好派人向陆逊请教;陆逊听闻佷山上有一支蜀军,于是连夜来到夷水要塞。

“本相一直注意着秭归和巴东的兵马调动,佷山上的蜀兵,很可能来自永安!”陆逊狐疑地问道:“有多少兵马?何人统领?”

“兵力大约四到五千,至于领兵之将,暂时还不清楚。”全琮如实回答,随即又担心地问道:“丞相,可有破敌之法?”

“现在是冬季,雨水稀少,就算山顶扎寨的蜀兵粮草充足,他们仍然需要大量的饮水。要破蜀军,其实不难!”陆逊自信地说道:“蜀军取水之地,必是长杨溪!”

全琮心头大喜,陆逊继续说道:“传令:孙桓,领兵三千,驻于长扬溪,阻止蜀兵下山取水;周鲂,领兵三千,在下山的必经之路设伏。”

陆逊令罢,诡异地笑道:“如此一来,蜀军断水,不能久持,不出十日,必然退走!届时,我再布兵马,趁机全歼!”

两人领命而去,陆逊在全琮的恭维声中,冒着不时落下的巨石,视查了要塞的施工进展,然后在要塞以东搭起帅帐。

当夜。

孙桓在溪边搭起营帐,直到半夜,也没见到有蜀兵来此取水。

孙桓正怀疑陆逊的判断是否有误,突然听得一阵喊杀声,欣喜地跑出帐外。

“嗖!”

一支火箭擦着孙桓的鼻子而过,直直地插在旁边的一个营帐上,大火瞬间点燃了这顶帐篷。

孙桓赶紧后退几步,这才发现营寨内已是一片火海,四面都有火箭不停地飞来,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数十名吴兵。

孙桓扎营的地方,位于低洼的溪边!

孙桓曾向陆逊建议将营寨扎在坡上,但陆逊坚决反对,孙桓只能奉命行事;眼下,蜀兵居高临下,这营寨如何守得住?

孙桓狠狠地咒骂着陆逊,未做抵抗就下令退兵。

孙桓回去见过陆逊,却见周鲂也灰头土脸的退了回来,并且损了一千多人!

陆逊见状并未生气,笑呵呵地招呼两人入座,并亲自倒上米酒。

“二位将军辛苦!我这“招投石问路”已见成效!看来,我估计得没错:姜维在佷山,至少投入了两万兵马!”

“两万?何以如此肯定?”全琮疑惑地问道。

“诸葛亮用兵谨慎,姜维却喜欢兵行险招,但他也会险中也会求稳。”陆逊喝了一大碗酒,然后说道:“蜀兵孤军驻扎在佷山之上,姜维必会保证他们的水源和退路的畅通。我让二位将军截他水源和退路,这不过是试探而已。”

周鲂和孙桓一语不发,陆逊继续说道:“我已探明:佷山之上,蜀将关索驻兵五千;长杨溪边,由蜀将吴班守卫水源;夷水以西,由吴懿扎下壁垒保证退路;其中,吴班和吴懿各有八千兵马。”

“既然如此,那……我该如何破敌?”全琮急忙问道。

全琮最关心的,就是这座要塞能否按时完工。

“将军勿急,其实,我早就料到姜维会来!”陆逊自信地笑道:“吴班和吴懿领兵到达后,我已暗中令陈表引兵一万驻守恩施,另有吕壹的一万兵马,屯于恩施以东的夷水隘口,我已截断蜀军的退路!”

“丞相,这样部署,确实包围了两万多蜀兵,但他们的粮草至少能坚持半月!我坐等他们粮尽也不是办法啊!这座城塞的工期,不可拖得太久!”

“将军勿急!就算拖个二十天,这座要塞也能如期完工。况且,要吃掉这里的蜀军,我只需十五日就够!”

“可是……”

“不用可是!据细作回报,目前,蜀军一共才十一万兵马。其中汉中部署四万,姜维手上只有七万人;只要我能歼灭这股蜀军,姜维必定元气大伤!届时,我再取巴东就易如反掌,秭归城也将孤木难支,姜维再狡诈又能如何?”

陆逊说罢,又安慰道:“我会向陛下上表讲明情况,延误工期之事,全将军就放宽心吧!陛下定然不会怪罪!”

“这样最好!”全琮嘴上说着,心头仍有疑惑:“只是……姜维诡诈,万一有什么变故,咱很难向陛下交待啊!”

“哼!”陆逊不屑地哼道:“这夷水狭长,不适合大军展开。我只要堵住两端隘口,蜀兵插翅也难飞!况且,我已令张承、诸葛瑾领兵两万来援,这会儿他们已到宜都,明日午间就能到达此地。”

陆逊说罢,突然将酒碗猛地拍在案上,狠狠地喝道:“我就不信了!我六万兵马,难道困不死两万蜀兵?”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姜维与陆逊,围绕着秭归斗智斗勇时,刘闪却陷入了沉思。

刘闪记得,自己逃往大散关时,曾短暂地回头看过,司马懿只是被压在马下,应该没有大碍。

但是,据魏国境内的细作来报,司马懿回到长安之后,再也没有出过门,据说他身受重伤;也有情报说他并无大碍,还曾乘坐马车上过朝。

司马懿的伤情很难判断,不过,魏国兵卒之间多有传言,他们都说蜀军会妖法:一股黑烟之后,骠骑大将军就一病不起。

传言越来越烈,魏兵对蜀兵皆有胆怯之心,曹睿下令处斩了一百多人,谣言才逐渐平息。

不论如何,短时间内,魏国应该不会再犯汉中。

回到汉中之后,刘闪始终记得邓艾偷渡阴平之事,他仔细研究了汉中附近的地图,发现自狄道入经阴平、沓中、江油确实可以到成都,这条道完美地避开了阳平关和剑门关。

据史料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刘闪将重点放在阴平至沓中一线,询问了当地的村民,据说药农李老汉就多次走过那条道。

刘闪寻思着,若情况属实,可以基本推断出邓艾入蜀的行军路线:从阴平至沓中,再经汶山、江油、涪城、绵竹和广汉到达成都。

李老汉本名叫李达,他正是李昭仪的爷爷。

眼前的这位“将军”买树苗之事,应了诸葛亮的预言,刘闪请他带路时,李达一口就答应下来。

有了李达引路,刘闪、向宠和张翼带着几百兵士,仅用四天时间,就从这条小道到达沓中!完全不像史料记载的那么艰难!

“将军,这条小道,我已经走了几十年,就是闭着眼睛也不会迷路!”李达自豪地说道:“前些年,身体硬朗的时候,我只需七天就能走个来回!”

刘闪点点头,指着一处缓坡说道:“这里也要改,把土梯全部铲掉,再另挖几个土梯,将路引到那边的悬崖!”

“诺!”

少时,行至山谷的河边时,刘闪又指着脚下说道:“这里仍有一尺多宽可以通行,这样不行!你们退回的时候,将岸边的小道全部铲掉,做成悬崖。然后……立个牌子,方向指向左侧的山谷。”

“诺!”

张翼又在路上做了标记,然后详细记下刘闪要求的破坏方案。

这样的修改和迷惑措施,张翼已经记下了几百处。若是完全按刘闪的要求去改变,就算百万大军也只能困死在山中。

“李老汉,恐怕……你以后再也不能走这条道,再也不能去采药啦!”刘闪放声大笑道。

“将军,不采就不采呗!反正我已年迈,已经好几年没走过这条道了!再说了,村里也没其他人走这条道!”

“李老汉,你……难道就以采药为生?”刘闪疑惑地问道。

“前些年啊,赋税高!种的粮除了交税也只够自己吃,只能采药换点钱啊!”李老汉攀上一个山崖,气喘吁吁地说道:“现在好多了!多余的粮可以卖钱,再也不用冒险爬山采药啦!”

“李老汉,怎么……你年纪这么大,家里只有孙女?你儿子呢?”刘闪疑惑地问道。

“将军,家妻秦氏早亡,育有三子一女,只是……两个儿子死在了街亭,另一个死在了祁山……唉……”

“啊……”

“不好!”

“卧槽!快救人!”

身旁的兵卒一阵惊呼,很多人回过神时,才发现李达跌到了十米多深的崖下!

几名兵卒赶紧垂下绳梯,待李达被救上来时,已经出气多进气少。

刘闪见其呼吸微弱,面部发紫,凭着基本的常识,很快就能判断出他摔伤了内脏。以现有的医学技术,很难救回其性命。

“昭仪……昭仪……”

刘闪听到他微弱的声音,知道他想见自己的孙女,赶紧命兵士做了个简单的担架,以最快的速度将其送回家中。

此时的李达已经奄奄一息,李昭仪眼看就要失去唯一的亲人,跪在床边哭得死去活来。

“将军!我这一去……将军……你是好人……请帮我照顾……昭仪……”

李达的三个儿子为国捐躯,李达也算是为国阵亡,他的一家,可谓是满门忠烈!

这是李老汉的临终之托,刘闪自然不会拒绝,他表示同意照顾李昭仪后,李达缓缓闭上了眼睛。

次日,几名兵卒将李达下葬。

“张将军,李昭仪在守孝期间,必须保证她的安全,每月给她送二百铢钱,四斛稻米。”

“陛下,李昭仪身为女子,不必为亡父守孝,也不能为亡父守孝!”张翼肯定地说道。

刘闪知道这个年代有守孝的礼制,大致知道在守孝期间,守孝者不得任官、不得应考、不得嫁娶,居官者一律解除职务,必须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然而,刘闪却没有详细地了解过,自然满脸的疑惑。

“陛下,只有嫡子、嫡孙才能守孝,李昭仪身为女子,她不能为父守孝。”张翼解释道。

“既然这样……那就将她送到成都。”

“诺!”

“再去一趟定军山,先祭奠相父,再回成都。”

“诺!”

……

定军山。

“咦!这两株桂花树……有点面熟……”

刘闪清晰地记得,前不久过来时,诸葛亮的墓冢旁并无这两株桂花树;刘闪仔细看后,这才发现,这正是自己买下的那两株!

“将军,这两株桂花,乃是小女子所种。”李昭仪幽幽地说道:“小女子感谢诸葛丞相赐名,愿这两株桂花,千百年地守护着丞相,为他遮风挡雨……”

“双桂护墓?”刘闪心头一惊,想起诸葛亮墓冢特殊的双桂护墓,不可置信地问道:“这两株千年古树,竟然是你种的?”

李昭仪略有疑惑,郑重地点了点头。

“逆天改命?”刘闪心头更加疑惑。

刘闪突然想起,刘禅的嫔妃中确实有一个“李昭仪”,不过,刘闪不知道“昭仪”是她的封号还是本名,只知道这是一个贞烈的女子。

咸熙元年,刘禅投降后,数百嫔妃、宫女被迁往洛阳。当时,除张皇后之外,所有的妃嫔、宫女,全被赏赐给没有妻子的伐蜀功臣。

当时,李昭仪觉得自己已经受到亡国之辱,作为刘禅的妃嫔又要再次受辱,她不愿接二连三地受辱,毅然拔剑自刎。

“你……真的叫李昭仪?”

李昭仪没有说话。

这个问题,别人已经问过几百次,她也解释了几百次。

诸葛亮曾说她有“富贵之相”,并给她改名为“昭仪”,这难道是巧合?

诸葛亮还说,如果她卖不出两棵桂花树,她就只能活到45岁;现在的李昭仪正好16岁,刘禅将在公元263年投降,距离现在29年。那一年,李昭仪刚好45岁!

诸葛亮给自己的“身后安排”,这是简体隶书所写!刘闪觉得,这一切都不是巧合!

按照诸葛亮的预言,她已经可以“富贵并长命百岁”,也就是说,她不再也不会拔剑自刎!如果让她成为真正的“昭仪”,是否大汉也不会灭亡?

刘闪突然意识到:诸葛亮给自己安排了“双桂护墓”,又给李昭仪“逆天改命”,其实,诸葛亮想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李昭仪的命运,而是整个大汉的命运!

……

祭奠完诸葛亮后,一行人往剑阁方向而去。

由于蜀道难行,李昭仪不会骑马,刘闪便与她同骑一匹马,在身后小心地扶着她。

“小妹妹,你就不问咱们去哪里吗?”刘闪好奇地问道。

刘闪让她上马时,她知道自己会离开这里,至于去什么地方,她从未相问。

“将军,你答应过爷爷要照顾我。从此以后,你去哪我就去哪。”李昭仪黯然地说道。

“我带你去成都,好不好?”

“好。”

“我带你去皇宫,做皇帝的嫔妃,好不好?”

“不行!”

“哦?为何?”刘闪好奇地问道。

“你答应了照顾我,就要娶我!我上了你的马,我……就是你的人,岂能再入宫?”

“如果,我一定要你入宫呢?”

“那我宁可死!”

“李妹妹,你……就不怕我是坏人吗?”

“你是大汉的将军,怎会是坏人?”

“如果我不是将军,只是个小卒,只是个普通百姓,或是流寇强盗,你也愿意跟着我?”

“是的!我相信诸葛丞相的话,这是我的命!我只是个弱女子,没得选择。对我来说,富贵或贫贱都不重要,只要你不打我,能有布衣蔽身,能有每日饱饭,我就知足。”

“我也相信诸葛丞相的话,嘿嘿!你别担心,我从来不打女人。以后,你就是我的“昭仪”!我希望你能长命百岁,也希望大汉之基业万古长存!”

“嗖!”

刘闪突然感觉身子一震,眼前的事物逐渐变得模糊,身子一滑就摔在地上。

隐约间,数十人向自己这边冲过来,刘闪眼前一黑,再也没了知觉。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陛下,自三分天下以后,甚至在这之前的很多年,我大汉的基本计策是“联吴抗曹”,末将的“二分天下”之策,核心却是“拒曹灭吴”!”

“继续,说下去!”

“陛下,在末将看来,“二分天下”之策可分三步完成:其一,以一员强将坐镇汉中,使曹魏不敢轻易来犯;其二,牢牢地控制住荆州,因为这是一条重要的通道,北可拒曹魏,东可拒吴国,如此一来,蜀中自然太平。”

姜维见刘闪没有反对,于是接着说道:“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不停地袭扰吴国,削弱其国力!在适当的时候,以重兵一举攻克吴国南部的交趾、珠官、高凉(公元218年孙权置此郡)、苍梧四郡,如此一来,荆南四郡,甚至整个荆州便垂手可得!”

“只要我走好这三步,荆州一得,吴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至此,“二分天下”就算成功,我就可从汉中、襄阳、寿春三路北上伐魏,天下可定!”

姜维的计策很是大胆,也有可行之处。然而,刘闪却有顾虑:在刘闪知道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北伐,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无论是天纵奇才的诸葛亮,还是宋文帝时的元嘉北伐、刘裕、祖狄周世宗、宋太宗、宗泽、乃至太平天国的北伐,无一例外都是失败!唯一成功的,似乎只有朱元璋的北伐。

反观自北向南的战争,那就是另一番景像:秦始皇扫清六合、宋太祖平定四海,元人覆灭大宋、清兵马踏南朝,包括近代的华夏内战,都是由北向南,一气呵成,势如破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极其复杂,仅以“气候”因素来看:北方人比南方人耐寒!如果由北往南打,越打越暖和,而从南往北打,一到冬天就得回师!

刘闪对姜维的大计未做回应,却说着不相关的话题:“姜将军,我大汉为了广积粮草,正在“精兵简政”。目前,国内只剩十余万精兵,其中两万驻守汉中;朕,最多只能给你八万兵马!”

“陛下,末将的二分天下之策,一统天下预计需要十年;其中灭吴、伐魏各需五年。如今,汉中有魏延、马岱和王z平三员大将驻守,可保万无一失,第一步,已经基本完成。”

刘闪未置可否,姜维又说道:“陛下,在我大汉没有足够的实力之时,最近一到两年,绝不能占领荆州!我只需以少许的兵马,在建平、宜都两郡适当骚扰,其间或战或不战,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耗吴国的兵力和国力为主;若是提前占据了荆州,必会引起曹魏的注意,“二分天下”之计,很可能因此失败!”

“姜将军,关索率军六千,正往南中平乱;待南中一定,朕将在南中施行鼓励生产的轻赋税政策,或许能筹备更多的粮草。”刘闪云淡风轻地说道,仍没有明确地表态。

“陛下,这正好与“二分天下”之策不谋而合!”姜维欣喜地说道:“如果南中稳定,南人心向大汉,两到三年内,必能集结大量的粮草和数十万精兵!并且,这不会引起东吴和曹魏的注意!等到时机成熟时,我可从牂柯、永昌和兴古方向东出,要夺取荆南四郡和桂林、交趾等地,这就易如反掌!”

在以前,刘闪一直以为姜维是“战术级”的将才,直到才发现,他竟然是“战略级”的国之栋梁!在军事上,朝中众臣,无人可比!

现在的姜维正好32岁,而刘闪27岁,两人虽是君臣,却如亲朋手足一般畅聊了很久。

对姜维的计策,刘闪没有明确地表示赞同或反对。不过,刘闪已经同意了姜维的长远计划,只是没有亲口说出。

……

次日,崇德殿。

“卫将军姜维,文韬武略,胸有大志,勇夺三城。今,升任姜维为大将军,掌全国兵马,秩万斛,假黄钺……”

“报……”

“陛下!吴国以陆逊为主将,孙韶、张承为副将,率军十万,正往秭归进发!”

“陛下,陆逊乃吴国名将!他领十万大军前来,这该如何是好?”

“陛下,应速派使臣,出使建业,与吴协商结盟!”

“陛下,末将即刻前往秭归御敌!请陛下恩准!”

“甚好!请大将军再领一万八千兵马,即刻前往!”

“诺!”

刘闪考虑到吴军势大,担心姜维的长远大计有失,略加思索后令道:“传朕口谕:封魏昌为平南将军;封魏容为平北将军;加封张翼为后将军;令三将各领三千兵马,即刻北上,协助魏延镇守汉中。”

“诺!”

刘闪寻思着,加上原有的兵马,汉中已有三万五千兵卒,若是魏延严格遵守“只守不攻”的方针,汉中咽喉绝不会有半点闪失。

散朝后,刘闪又命人把姜维的老母、妻子柳氏和女儿接到宫中,要求以皇后之礼待之。

这些种种,足以看出刘闪的雄心壮志,足以看出他对姜维的支持。这些支持,远比口头上的认同,或是一道圣旨,更能让姜维安心。

昨晚,刘闪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还在推着板车,搬砖糊口;早上醒来,刘闪满脑子都是板车上的砖头,顿时茅塞顿开,一个“不要脸”的计划涌上心头,立刻命人召来孟光。

这个年代没有基础工业,造不出冰箱、彩电、汽车等消耗品,刘闪自然想到了房子!

正如大司农孟光担心的那样,老百姓卖掉手中的余粮后,手上有了铢钱,只有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手上的铢钱换成其他物品,他们才会继续努力地种植粮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陛下,在我大汉,九成以上的百姓住所,都是用泥土或篱笆围成的茅屋。”

“另外,近年征战不断,各地的许多砖窑已经废弃,青砖或灰砖极其难寻,并且价格极高,普通百姓,就算劳作几十年也买不起几块砖!”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刘闪欣喜地说道:“孟大人,若是百姓手上有了铢钱,若是青砖的价格合理,百姓还会安然住篱笆围栏?还愿意住泥坯茅屋?”

“陛下的意思是……”

“既然青砖难寻,朕可用牛皮制成传送带,再以大型水车为动力,兴建一个大型的“国营砖窑”,生产廉价的青砖,咱用砖头骗走百姓手上的铢钱!”

孟光理解刘闪的计划,却不知道如何建大型的砖窑,刘闪却来了兴致,按自己小时候见过的砖窑构造,在粗糙的黄纸上不停地勾画着。

不多时,砖窑的结构跃然纸上,刘闪解释一番后,孟光也赞不绝口。

“陛下,该用早膳了!”徐才人见刘闪停了下来,赶紧提醒道。

刘闪注意到徐才人身上美艳的汉服,赶紧询问孟光。

“陛下,普通百姓所穿的衣服,多是自家搓出来的麻织布,富户、官宦、皇室或门阀世家,用的则是精棉、丝帛、锦锻等上等织物。”

孟光说到这里,稍顿了一下后说道:“陛下,按礼制,普通百姓不能穿丝织布料,百姓衣服的颜色,也有诸多的禁忌。”

“孟大人,若是不限制百姓的着装,百姓手上有了铢钱后,他们会穿这样的衣服么?”刘闪指着徐才人美艳的汉裙,期待地问道。

“陛下,如此的华丽衣服,象征着尊贵的身份,若是不加限制,百姓必然乐意购买!”孟光肯定地说道。

“孟大人,若是我开办一个染织工厂,专门生产各种材质和花色的上等布料,用布匹些骗走百姓的铢钱,应该能行吧?”

孟光略加思索,郑重地点了点头。

或许很少人知道,汉代的丝织染色技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不过,在先汉的鼎盛时期,这些布料全部出自未央宫下属的“暴室”;当前,这些布料则出自于少府下属的“东织”和“西织”;民间并没有这样精湛的染织工艺!

刘闪确信:如果允许普通百姓穿丝帛绸缎,如果市场上能买到上好的布料,如果百姓手上有了铢钱,他们必会疯狂地购买!

至此,由宫中的东织、西织牵头,成立国营的“染织工厂”,已经进入了刘闪的计划中。

当然,不论是兴建砖窑还是染织工厂,都不会违反诸葛亮的遗训,朝中众臣也难以反对和阻挠。

刘闪实在饿极了,与孟光享用早膳的时候,他注意到盘中的酥饼,又有一个奇思妙想诞生!

不过,这段时间粮草没有富余,只能过段时间再考虑了。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