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别惹我我的兄弟是朱瞻基小说大结局免费试读

第 7 章 高见

发表时间: 2022-11-14

乌云密布,寒风呼啸。

这天儿怕是又要下雪了。

小五台山下。

与朱瞻基打马并肩而行的郑熙看了眼朱瞻基开口问道:“对了,兄弟,你贵姓啊?”

虽然他很不爽眼前人之前对他的所作所为。

但是这小屁孩儿还是挺会来事的,反正都是富贵之家的孩子,结交一下不吃亏。

“呃...”

朱瞻基犹豫了一下,答道:“免贵姓黄,单名一个瞻字。”

“黄兄弟!”

郑熙听了终于露出了一抹微笑道:“咱们也算不打不相识,以后常走动啊!”

嘴上说着,郑熙心里却在嘀咕:这大明朝的勋贵当中,似乎没有姓黄的呀?

难道是某家人的外甥?

嗯...!

只有这样解释才合理。

“行!”

朱瞻基下意识的点了点,稚嫩的脸上却是透着丝惆怅。

“黄兄弟,是不是有心事啊?”

郑熙注意到了朱瞻基皱起的小脸,随口问了一句。

朱瞻基再次点了点头,皱起眉头道:“去岁开封受了水灾,汴梁河决堤,坏城二百余丈。”

“皇上孝谕工部,说汴梁城近黄河,水患是免不了的。”

“但是汴梁乃国家藩屏之地,重筑堤坝是当务之急。”

“唉!”

说到这朱瞻基忧心忡忡的叹了口气道:“去岁皇上北巡,又征伐漠北,国库里盈余不多了”

“如今要重修汴梁河堤,还要赈济安庆、徽州、凤阳、镇江四地的饥荒,钱怕是不够哦。”

闻言,郑熙眉头一挑,狐疑的看了眼忧国忧民的朱瞻基道:“黄兄弟年纪看着还没我大,怎的对朝中事务如此了解?”

“呃......”

朱瞻基愣了愣。

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会在一个普通人面前提起朝堂之事。

发现自己说漏了嘴,朱瞻基赶紧解释道:“我家里人就在户部,我是听他们说的。”

“哦!”

郑熙对此到没有生疑,很是随意的说道:“我大明朝地大物博,想来挤一挤,钱还是有的。”

“就是长此以往不是个事,单靠每年那点儿从农民手上征收的赋税,要支撑那么大个国家,总是会捉襟见肘的。”

朱瞻基听了,眼中划过一丝疑惑,看向郑熙道:“难道唐兄有何高见?”

“高见谈不上!”

郑熙摆摆手道:“就是觉得朝廷不应该老是把目光盯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宽一些。”

“远一些?宽一些?”

朱瞻基听了低下头若有所思。

好一阵儿,朱瞻基呼一下抬起头,看着郑熙,眼睛发亮,问道:“唐兄,你能不能具体说说。”

“这......”

本是随意一说,没想到这小屁孩还来劲儿。

咋说了?

郑熙也低着头沉思了好一阵才道:“我觉得吧,咱大明朝,应该大力发展商业,还有开海禁!然后......”

“住口,你别说了!”

还没等郑熙说完,朱瞻基直接打断了他的话道:“重农抑商,片板不得出海,这是从大明立国之初,太祖爷就立下的祖训,改不得。”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朱瞻基说完两只眼睛定定的望着郑熙。

“呃......”

这倒是把郑熙给难住了。

在郑熙的印象中,后世之所以发达,就是重视工商业的发展,重视海洋权利,重视官方和民间的对外贸易。

可如今是明朝,重农抑商那是传统,商人的地位在士农工商中排在最末。

按照洪武老爷子的要求,商人的穿着跟普通农民是一样的,粗布衣,不得穿锦缎丝绸。

这会儿谈商业发展,纯粹就是找骂。

至于开海禁......

别看朱棣命郑和下西洋欢实得很。

他对海禁执行的更为彻底。

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第二年,也就是永乐二年,就迫不及待的发了道明旨。

“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平头船是无法进行远洋航行的。

朱棣如此做可谓是釜底抽薪,以此来达到其海禁的目的。

可若不发展商业,不开海禁,大明想要真的做到国富民强,怕是难。

“其实发展商业,开海禁,并非洪水猛兽。”

郑熙并没有因为朱瞻基那句什么祖训就被吓到。

在他看来这就是两个闲得蛋疼的二世祖之间的瞎几把吹牛逼,不可能上纲上线。

“嗯...?”

朱瞻基瞪大了眼睛看着郑熙。

他实在没有想到,自己明明已经否定了发展商业和开海禁,眼前这个商人之子还敢如此大言不惭的说这些。

“别用这种眼神看着我,咱俩之间随便聊聊,又没人听了去,怕个毛。”

郑熙鄙夷的看了眼朱瞻基道:“瞧你那胆儿小的,跟没卵子似的。”

这话一语双关了啊,郑熙还满脸得意。

殊不知他身后的昌盛脸已经黑成了碳。

若非皇长孙不让他动手,他非让这满嘴胡诌的黄口小儿知道,没卵子的人也是有火气的。

“我给你说!”

郑熙也不管朱瞻基乐不乐意,张口就道:“太祖爷重农抑商按照传统而言没有错。”

“担心广大农民不事生产,全去做了那奸诈的商人也没有错。”

“但是......”

郑熙话锋一转道:“你听过以商助农,以工促农,以农保商,促进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新理念吗?”

“什,什么意思?”

朱瞻基不断的眨着眼睛,一脸懵逼的看着郑熙。

以商助农、以工促农,以农保商,还什么促进广大农村脱贫致富?

这些词汇别说书本上没有,要不是郑熙说出来,他连听都没听过,新鲜得很。

但是什么意思呢?

单就字眼上来理解,朱瞻基就觉得离经叛道得很。

“不知道吧!”

郑熙得意的看了眼朱瞻基。

心道:“这些词汇那是几百年后才有的,你知道个屁。”

想不到,实在想不到。

郑熙心里边那叫一个乐啊。

自己拥有的超越这个时代几百年的知识终于有了吹牛的...啊,不对,终于有了发挥的余地。

只听郑熙得意洋洋的炫耀道:“所谓以商助农,便是利用商人特有的流通手段,将广大农民所种的农产品进行收购之后。”

“呃...就是庄稼,比如说瓜果蔬菜一类的,由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牙行去百姓手中购买,然后运到城邑中进行贩卖。”

“嗯...”

朱瞻基听了似懂非懂,皱着眉头问道:“你能具体说说吗?这样做具体的好处?。”

“嗯...就是这样做,给我大明朝廷还有百姓带来的好处。”

朱瞻基怕自己的问题没说明白,最后还特意强调了一下。

“呃...这么给你说吧!”

郑熙想了想道:“这样做可以促进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你想想啊,若农民耕种的粮食,瓜果蔬菜,上交朝廷的钱粮赋税之后还有剩余,可以换做钱财,提高生活质量。”

“呃...就比如,农民一年到头可能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次肉,现在经常可以吃到,家里还有余钱来置办新衣服,甚至修建屋舍,娶得上媳妇儿。”

“你觉得农民稼穑的积极性会不会更高?”

“当然,这些需要朝廷更好的政策予以扶持,不然很难。”